老北京的故事(一八七)广智禅寺

标签:
修复禅寺半途而废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一八七)广智禅寺
广智禅寺在房山区青龙湖镇晓幼营村西吕峪沟里,这里人迹罕至,沟口有人把守不准进去。好在我外甥是当地的人,说了两句好话就让我们进去了。沟口有两个像城门洞似的山洞,洞里有不深的积水,汽车可以通过,进去后就是一条平坦的土道。沟的两侧都是大山,有的地方整个山体岩石裸露,地下碎石堆成山!放着现成的资源不知道利用呀!
顺着这条道一直往里开,别想问路没人。据说翻过这座山就是门头沟区的境界了。大约走了七、八公里,才看见一个赶着羊群回家吃饭去的人。告诉我们里面有两个庙呢,再走一会,果然不远处看见一个小庙,这就是广智禅寺了。
广智禅寺是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原来占地五亩,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哪年、何人所建,无从考证。广智禅寺建筑别具风格,是砖石结构的无梁殿,坐西朝东,现存观音宝殿,南北9米,东西8.5米,内顶穹隆式,外顶攒尖式,石券门,门眉石额楷书“观音宝殿”。殿前石碑倒地,碑上云纹精细,字迹若有若无,无法连接成文。殿前两眼水井左右分开,传说叫“二龙戏珠”。殿后是世代信息功第一代传人一剑梅圆寂的石塔,塔高8.89米,覆斗形须弥座高2.35米,宽3.44米。塔后是一个高8米,宽30米,长100米的练功平台。经考证,这些建筑物建于明朝建文年间,现在两眼水井和练功平台都没了。殿后有座和尚石塔,方形须弥座高2米,宽3.4米,中间为覆钵式,前有翕门,上为相轮,通高4米,高与观音宝殿顶相同。
可惜随着历史的变迁,既有军阀混战,又赶上几次地震、文革,又毁又拆又盗,原有的两个大殿、过街塔、石塔等等,毁得就剩了一个重新修复不大的殿,殿前院子东墙根的地上,躺个石碑。只能依稀看到碑首上楷书“勑建广智禅寺”,方首方座,碑高1.73米,宽0.74米,厚0.18米。碑座残高0.41米,宽0.86米,厚0.47米,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据记载,殿后的四方高台上面应是一座石塔。须弥座上端是圆形覆莲花瓣,上呈覆钵式塔身,塔身高1.20米,正面有龛,供着佛像。塔刹高1.90米,下端为华盖,华盖上端有云纹,四周垂瓔旒。华盖上承片状莲瓣,莲瓣上托宝珠。现在只剩下了一个四方高台的基座儿了。是否打算重新修复?院里既无人修建,也无僧人管理,更无游人参观。
原来殿建在一个上高台上,现在院子的地面倒是比院子外面高许多,院子也就三亩多大,都是平地,只有一个孤零零的殿,透过窗棂我拍了一张照片。殿门上原来的石制匾额前几年被盗了,后来刻了一个新的,可惜是简体字,又刻了一个繁体字的,也算是修旧如旧了。
广智禅寺150米外有东西喇嘛庙遗址,还有七十二座形状各异的寺庙和塔,有的完好,有的破损。山泉、石穴点缀其间,景色显得格外清新宜人。这次来的匆忙,没有仔细寻找和查看,所以这些都没看见。
顺寺院向西北山上攀援而上,有一个地方叫土沟,土沟对面有一突兀山峰石壁,石壁上自然天成一个若大“佛”字。若从潭柘寺那边的鲁家滩进土沟看得非常清晰。十渡山水望佛台上的“佛”字,已为人所共知,这里又发现“佛”字,使人倍感房山佛经之乡的神秘。寺院东南方向有一突兀山峰叫鹰嘴崖,崖下有一块自然平滑大石板,附近有石板洞。每当天气晴朗,早晨太阳喷薄欲出之时,站在这块大石板上,能清晰眺望到很远的地方。
寺院在十几里长的大峡谷里,既有文物古迹,又有奇峰异石山泉洞穴,当地政府正在修建两米多宽的排水沟,避免雨季排水冲垮寺庙建筑。
广智禅寺前有一座石桥,横跨在山涧深谷上,石桥历史在百年以上,始建年代不详,但与建广智禅寺有关。石桥长约20米,宽2.2米,单石拱券,桥面距山沟底有20余米,远处望去,石桥高悬在山涧深谷的绿丛崖石间,当地百姓们都称这里为高桥寺。我没有看到。
虽然广智禅寺房倒屋塌的殿堂和院墙已经修复,可屹立在山间的古石桥却没有看见,保存基本完整的桥体、拱券、望柱、石护栏板等在哪儿呢?古桥拱券用青砖块按横竖的形式码砌而成,桥体主要用石块砌成。石桥望柱为方型束腰柱头,上刻蒲扇叶纹图案,束腰部一圈连珠纹,在古石桥望柱中这样的石刻造型并不多见。桥身两侧墙是用开凿并未细加工的扁石块,凸凹交错码砌,石桥整体建造坚固,桥身的石缝中生长出小树、杂草等植物,把石桥包围了起来。桥上杂草丛生,密密麻麻,不管是近距离欣赏,还是远处观望,都和藏起来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观音殿于1995年进行局部修缮,2015年全面修缮。现实中只有一座孤独的小庙,修了半截,有一个殿,锁着门。没有佛像,不必开光;更无僧侣,不用诵经;既无香火,也无烟雾;亦无香客,何谈攒动。看不出继续修复的样子,也没有修复的迹象。门前、院内全无文字介绍,糊涂庙,飘渺神,修半截,没了人,干不干,谁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