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一八四)天主教西堂

标签:
天主教堂西堂地方 |
分类: 古老北京 |
来北京的故事(一八四)天主教西堂
西直门天主堂又名圣母圣衣堂俗称西堂,在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路南130号,是北京四大天主堂中历史最短、规模最小的,也是四大天主教堂中唯一不是由耶稣会士建立的教堂。西直门天主堂始建于1723年,1912年重修。是一座典型的独立钟塔的哥特式建筑,有一座三层的尖顶塔楼。室内两边精美的18根科林斯柱子及哥特式的尖拱券,使堂内高大雄伟而不失秀丽。圣母山建在了门内,成为北京唯一建在室内的圣母山。
教堂面积较小,建筑表面长满浓密的爬山虎,在周围建筑的映衬下整座教堂不够显眼,但教堂内高大的科林斯柱和尖顶券窗从内部看来依然高大华丽。现在教堂正面的北墙是倚着原来的北墙后接出来的,今天的教堂是2008年再次翻修后的成果。院子西边,大理石砌成的喷泉水池环绕在怀抱圣婴的圣母脚下,四个小天使围绕着她,红花绿草和飞翔栖息的鸽子衬托着。
西直门天主教堂婚礼面向全社会开放,这是第一个以加纳婚宴为主题的教堂。教友可以在这里完成自己教堂婚礼,并有专门的弥撒。不是教友也同样享受天主的赐福,在这里举行自己婚礼。
外墙有半截砖墙多半截栅栏组成,十三个砖砌的柱子连接起来,柱子上各有一位宗徒的雕像和文字简介。
教堂内两边厚重的砖墙上,各开着七个长长的彩色尖窗,彩色玻璃描绘圣经中的故事,取代了以往的花卉图案;与祭台形成中轴线的后方,是北京教区所独有的蓝白两色的八角形洗礼池。
教堂南部的祭坛为大理石地面,祭坛上方三折式的祭台像金碧辉煌,中间一副尖拱形画像为圣母加冕像,圣坛上白色中文祭台形似诺亚方舟,前边的拉丁祭台是珍贵的历史遗存。告解室好像还没安排好。
祭坛已改为大理石地面;祭台像是一幅三折式金碧辉煌的、尖拱形圣母加冕像;白色中文祭台形似诺亚方舟,而最前边的拉丁祭台是早期教会遗留下的珍贵遗产。
最出乎意外的是,一进教堂有个柜,上面有一幅二维码,写着:在此扫码付款!犹如佛教的功德箱。教会也不甘寂寞,开始向佛教学习了。
天主、基督教堂的数量远远不及佛教和道教的寺院宫观,但大多是精美的历史建筑,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古老北京重要的组成部分。二十世纪年代是北京教堂的全盛时期,北京全境有教堂愈80座,此外还有大量由教会设立的中学、大学、医院、图书馆等具有教堂文化特色的建筑。教堂和教会建筑是老北京建筑具有独特风味的一个组成部分。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罗马教皇格肋孟多十一世派遣多罗枢机主教作为特使到中国宣示教皇敕令。主教的随员,意大利籍味增爵会传教士德里格神父(Teodoricus Pedrini,1670-1746)受到康熙的任命,成了专门教授皇子西学的教师,于是德里格神父便留在了中国。雍正元年(1723)德里格在西直门内购置土地建设了西直门天主堂,并一直在这里从事传教,直到1764年底去世。
由于德里格神父是受到罗马传信部指派的神职人员,所以西堂直接隶属于罗马教廷。北京另外三座天主教堂均为耶稣会士创建,直到1773年罗马教皇宣布解散耶稣会之后才转归划归味增爵会士管辖,成为直接隶属于教廷的教堂。
嘉庆十六年(1811),清政府严禁天主教,传教士除在政府供职者外,一概不许居住京城,并不许从事传教活动,西直门教堂的四位神父被驱逐出境,教堂被拆除,地产查没。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达成的协议,恢复天主教在中国活动的权利。咸丰十年(1860),英法等国洋人要求清政府归还教产的时候,咸丰竟然不知道“东西二堂究在何处”。步军统领衙门奉咸丰皇帝之命察访西堂,找到“西直门横桥,有粉房一座,官房排子房等房十八间。后面空院,四至约十六丈零。并汉军陈姓、民人刘姓各住宅,均系旧西天主堂基”同治六年(1867)西直门天主教堂重建落成。
1900年,义和团掀起的反洋、反教运动,西直门天主教堂金司铎遇害,教堂再次被焚。直到1912年,由仁爱会修女博朗西耶筹资在原址第三次重建西直门天主堂,恢复原貌,改名圣母圣衣堂。
文革期间西直门教堂被没收,先后作过纽扣厂、电扇厂和同仁堂制药厂的仓库。教堂三层高的钟楼也被拆除。1994年,西堂重新开放,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2008年重修了钟楼与庭院,恢复民国时期原貌。
2016年圣诞节前,我来到这里,一派节日气氛。2023年再度来到这里,教堂院里东边那座房子早已经改成了“海德堡口腔联合”,据了解国外的教堂也常有办医院的传统。由此我想到中国寺庙里也常有为患者看病的习俗,至今市场上广为流传的“枇杷膏”不就是念慈庵生产的吗?
了解了基督教,了解了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参观教堂,也是了解北京古老建筑的一部分,更是了解北京历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