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二七七)甘涧峪村

标签:
古老乡村亟待开发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二七七)甘涧峪村
甘涧峪村在怀柔区怀柔镇,是怀柔镇唯一的“深山区村”,临近怀柔城区西北5公里处。因村里山泉众多,水质甘甜而得名。
甘涧峪坐落在红螺山脚下,在清朝甘涧峪村碑上记载着:“东有圣水泉,西有桃山背,两山夹一涧,起名甘涧峪”。足以可见,甘涧峪不仅林木茂盛,山青水碧,自然风光秀美,而且历史古迹多,文化底蕴深厚,因而也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2019年12月,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这里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通过长城进入山前平原的重要通道之一,“山停水聚,元气融结,大士垂化,烟霞托迹”,千百年来,目睹了民族的融合,见证了战事的风烟,法事兴盛,佛缘广结。此地寺庙始于唐代,兴于辽金,鼎盛于明末清初,古有“二十四寺、七十二茅庵”,历来为佛门清修之地,其中尤以朝阳寺最为有名。
据清康熙《怀柔县志》所载及后人考证:红螺寺为不收徒不受戒的十方常住寺,是云游僧人学习进修佛学的圣地,且香火很旺,所以在甘涧峪村这条古代重要的通道两侧,于辽金时代开始,便逐渐形成了以红螺寺为核心的、由众多小寺小庙所组成的古建筑群,又称红螺寺上院或别院,盛极一时。这些寺庙庵观统统被纳入一个叫做圣泉山的崭新景区。
清咸丰元年(1851)正式动工重建朝阳庵,重修正殿三间,创建禅房八间,新建院墙数十丈,新开大门三间,正门题写了“朝阳庵”三个大字。到了咸丰六年(1856),请当时的社会名流为朝阳庵的重修勒石树碑。
甘涧峪村位于红螺山脚下,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通过北部长城的亓莲口、神堂峪口进入红螺山前平原地区的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战略要道和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环境优雅,空气清新,植被丰富,群山环抱。建筑布局沿沟涧两侧展开,错落有致。街巷空间纵横交错。村中民宅多以合院式为主。街巷中能清晰地看到参天古树和尚在使用的碾盘。除了大量寺庙遗址外,村中还保留有三皇庙、山西庵、朝阳寺、天溪庵等古迹以及“天桥”、“摩崖石刻”、秦始皇修边采石场、专供皇宫中烧炭场等文物文化遗址。通天水梯是攀上朝阳寺山门即天王殿的阶梯,台阶共八十一级,每走一步都会踏来“咚咚”的水声,这奇妙的声响,犹如您叩响了朝阳寺的山门。
甘涧峪村在历史上是人们通往南北的重要通道,现在古道已废弃不用,但好多地方还可以看到当初的痕迹,可以清晰地看到骡马蹄子踏过的印迹,被称为骡马石痕。此外还有摩崖石刻、古道险关、转角寺、古树名木等多处古迹待后人解谜。在今后几年里,陆续将修复这些古迹,整理典故与传说,让游人在欣赏自然风光时,寻幽访古领略历史文化。
甘涧峪不仅林木茂盛,山青水碧,自然风光秀美,而且历史古迹多,文化底蕴深厚,因而也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甘涧峪村位于红螺山脚下,
近年来,万亩翠竹上山的行动为甘涧峪村的民俗旅游增添了一抹碧绿的风景。放眼望去,满山竹海,遍野松柏,四季水果,优美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