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二七二)双泉寺
标签:
古老寺庙没有拆完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二七二)双泉寺











双泉寺在石景山区黑石头乡双泉山上黑陈路168号,板凳沟村北。距区政府9.6公里,属五里坨街道办事处。寺庙的始建年代至迟在金代中期。双泉寺为金章宗避暑之地,因寺右有双泉故名。
明代,宣德二年(1427)奉旨与大能仁寺弘善妙智国师为下院。成化五年(1469),双泉寺赐名香盘禅林。弘治五年(1492)昌国公张峦去世,弘治皇帝赐地三十顷于翠微山建坟,在建坟时,将双泉寺、双泉桥一起修缮一新。双泉寺前有涧名黑龙湾,为方便通行,建双泉寺时曾架一拱桥,初名双泉桥。嘉靖元年(1522)重修,并立碑做记。
清代,光绪年间曾进行过修缮。现存改建的正殿,东、西配殿,二道门,石碑两座,古柏四株。双泉寺北400米处巨石上,留有两处石刻:一处为“翠微山”隶书石刻,50厘米见方。三字下方刻有谢宇七绝两首;一首云:“转壑攀云路不迷,宫情尘虑暂相违。老禅究竟真空想,特为摩崖写翠微”,一首为三字下面刻诗。另一处为隶书,“佛”字石刻,66厘米见方。
光绪九年(1883),在香盘寺旧址东重建双泉寺,重修明建单孔石拱桥双泉桥,桥体加长、桥面加宽,更名为万善桥。万善桥,形单扶,砖石结构,长18米,宽3.1米,高约10米,护栏外侧镌“万善桥”三字,1983年,被列为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北两株古柏之间,有石佛一尊,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堪称上乘之作,四年后竣工。万善桥为石景山区文物保护旅游景点。
双泉寺地处到慈善寺进香的要道上。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配殿、厢房等。山门也是天王殿,墙壁是立体铜雕。寺内有泥佛、铁佛、铁钟、黑龙壁画等。虽然整座寺院面积不大,但是布局和装潢非常精致。双泉寺北并建有一座祈福宝塔。
清《日下旧闻考》载明香盘寺碑云:“都城西四十余里有寺名双泉,有山名翠微。泉山幽胜,甲于他山。金章宗明昌五年,至其寺潜暑,寺有双泉,因而得名。即建祈福宝塔于寺北。至明成化五年(1469)十月,赐名香盘禅林。”双泉寺为金章宗八大水院之一,称双水院,村以寺为名。
原双泉寺西墙外有双泉,日平均流量21.6立方米,矿化度为每升0.19克,水质良好,甘爽可口。泉水经石雕螭口流出注入蓄水池。1958年,东泉枯竭,西泉至今长流不息。现在已经不属于寺院所有了。以前,双泉寺前设有茶棚,很热闹。过往的香客和来此踏青的人们,可以在这里喝上一杯清香的双泉茶,歇一歇脚。
双泉寺坐北朝南,可分前后两院。进山门为一层院落,有东西客堂各三间。进二道门有影壁,院内有铁香炉一个。炉北为大殿三楹,殿门额书“清抹普润”四个大字。
现在双泉寺为文化旅游景点,存有清碑二方,塔铭一块,石佛造像两尊,万善桥一座。建筑大部荒废双泉寺村南有黑陈路,可通门头沟路。
2010年前,寺院建筑基本荒废,仅余清碑二通,塔铭一块,石佛造像两尊等;2010年,北京灵光寺方丈常藏大和尚来此重兴道场:比照史载,严谨恢复,依传统建筑工艺,历时三载,2013年大体落成,使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寺院再一次成为北京的人文景观。
现在双泉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四合院,第一进院有山门即天王殿,山门两边各一座倒座房,东配房是客堂,西配房是流通处。第二进院增设四方佛坛城顶棚,把各殿堂连成一体,有二进门、大雄宝殿、东西偏殿、东配殿观音殿、西配殿地藏殿、东西配房寮房。还有西跨院寮房。寺院对面是斋堂。
常藏大和尚和双泉寺两序大众将依律精进,如法修持,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旨,为广大善信祈福纳祥、消灾解厄;超荐先亡、追思慎远;筑福田之基,耕福田之海,共植殊胜因缘,圆满菩提善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