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二三〇)太阳宫

标签:
靠近三环上的村庄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二三〇)太阳宫





太阳宫在日坛正北6公里处,东与十字口村毗连,西连土角楼,南靠西坝河村,北邻芍药居。因这里早年村里原有一座古庙,供奉太阳神就是大明神,称太阳宫,后以称太阳宫村。
历史上,太阳宫是供奉太阳神的庙宇,北京城郊不止一处。例如,清朝学者崇彝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载:“二月初一日,太阳宫庙会,凡三日。宫在崇文门外南冈子,平日极为荒凉,一年只此三日,庙外有走马场,但往者不多耳。”城北的太阳宫相传建于清乾隆年间,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二月初二,都是上大供的日子,香火极旺。如今,旧京太阳宫,俗称太庙均荡然无存,唯有北太阳宫地区建置仍在,还成为朝阳区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
太阳宫地区及周边主要古迹,多与“农”字相关。除太阳宫外,还有春场,春场在东直门外一里许,《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尹和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迎春。”举办迎春耕牛犁地仪式,意在劝农勤耕。春场以北,建有牛王庙,前殿供春年,后殿供关公,亦称春牛庙。
离牛王庙不远,还有牛房仓。《明会典》、《日下旧闻考》、《顺天府志》均有记载。牛房大约在今香河园街道柳芳里一带。据称,柳芳即取自牛房的谐音。不过,旧时享誉京城的胜景当属满井。明蒋一葵著《长安客话》载:“满井:出安定门循古濠而东三里许,有古井一,径五尺余。飞泉突出,冬夏不竭。”最奇的是,井口长有三棵柳树,根扎井内,枝叶茂盛,井旁有亭,绿树成荫。关于“满井”古籍记载也颇有差异。《帝京景物略》云:“出安定门外循古壕而东五里,有满井,井面五尺……井高于地,泉高于井。”而《日下旧闻考》言:“今安定门外东行五里许观音庵之侧有高井焉,一润百亩,四时流溢,或即其地。然谓井而五尺,殊不相类。”今查,原大屯乡曹八里大队有一满井村,早先只有几户人家,或许就是满井所在地。但不管有多少说法,早年间,安定门东之满井,确是京城男女游春踏青的去处。清康乾以后,游满井的胜景才逐步消亡。
相传清代乾隆巡游路过此地,正值太阳东升,阳光下的村落非常好看,便赐名此地为太阳宫。村里得知后为感谢“皇恩”,便建起了一座庙宇太阳宫,并在每年的二月初一到此祭祀太阳神。民间传说太阳的生日是二月初一,祈望一年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正月初七和二月初二,也是进香的日子,香火极旺。二百多年过去,如今太阳宫已无,只留下地名。
1947年北平市民政局曾对当时全市的寺庙进行调查记载:“太阳宫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合村公建。庙内法物有大小泥塑佛像四位,铁磬一个,铁钟一个,绿琉璃瓦香炉一个,蜡扦一对,铁花瓶一对,白石狮子一对,另庙内有榆树两棵,柳树两棵。”档案记载,太阳宫并非想象中的大庙,只不过是乡间小庙,虽供奉有日月水火之神塑,香火并非多么旺盛。
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二月初二,合村民众祭神,焚香、上供,祈求上天保佑平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太阳宫北边是太阳宫北村,太阳宫北村的西北是龙道村,传说,唐太宗征伐高丽,路过此地。
太阳宫的南边是西坝河村。因在阜通河即坝河,元代是通往大都的漕河上的常庆坝之西,故称。
太阳宫村西北是芍药居。据说,有一老汉擅种植芍药居此,故称。芍药居的南部是土角楼,位于元大都北部城墙与东部城墙衔接处。
解放初期,太阳宫设为乡,后归属朝阳区。由于离城近,肥水便利,太阳宫一带农民多以种菜为生,常年为城里人供菜。
村里人对太阳宫始终情有独钟。20世纪80年代修建三环路时,西坝河段有一跨路桥,取名太宫桥,乡里的人大代表专门写出议案建议改称“太阳宫桥”,被采纳,桥名至今保留,成为这一古老地区的标识。太阳宫也随着太阳宫桥而更加远近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