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二〇三)双石头村

标签:
山里村落也不一般 |
分类: 古老北京 |
双石头村在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沟内,东距斋堂镇政府4公里,东靠蔡家岭,西接黄岭西,南接青龙涧,北邻爨底下。从109国道58.4公里处下公路北行至村。地处狭沟偏坡之上,村落分布于河沟两旁,海拔524米。
村口立着两块高大而圆润的巨石而得名,这两颗巨石又名鸳鸯石。村里多奇岩怪石,净是石房、石墙、石街、石碾、石灶、石臼等,简直就是石头天地。
同样也有许多明清民居,如今,和爨底下村、柏峪村、黄岭西村共同成立了爨柏景区,售票处就在双石头村东。
村中树木随处可见,生长在石缝中,成了村里的独特景观。在烈日炎炎,酷暑难耐的季节,双石头村却是树木葱茏,一派清凉。
来这里访古探幽,一定不要错过的就是村口的石上宅,这可是北京地区唯一的石上宅,奇绝的石上宅是斋堂地区古民居的典型标志。
石上宅修建在一块高约5米、面积约20多平方米的巨石上,是明代的一座三合小庙,后改为民居。现在是在原址上复建的,登上巨石,步入小院,有种沧桑之感。院落小门在西侧,有石阶可登。三间南房为正房,门窗雕花细致,图案精美。南屋前是个小院,石砌院墙。院外巨石下有口井,现在还有水。
这里不但多有明清民居,而且很多都是精良的四合院和三合院,因院落和房屋的修建比别的古村落用的石头多,更有古朴感。蜿蜒的石板小路被岁月打磨的非常光亮,石墙的四合院高低错落地展现在村中。村民自古就过着封闭的田园生活,固守着传统乡土观念和生活方式。院落虽小,五脏俱全。
村里人说,双石头村原来叫双龙头。相传,村上的鸽子涧即下岭沟,有个很深的龙潭,一股泉水直线泻下,昂首嘶鸣。水花四溅,注入龙潭,戛然而止,销声匿迹。俗称死牛湾,里面住着一条白龙,多次吞噬山羊、牛犊,村中人从不到那里洗澡、洗衣服打水。
一山之隔,就是柏峪沟下的石夹子,不足两米的水口,上游水流入这里一个长条水潭内,格外平静,潭深不见底。平静的水面也会泛起波澜。据说这里住着一条青龙,附近还有一条白龙,二者相安无事。由于早年蔡家岭和爨底下的人常在上游丢垃圾,使本来洁净的环境变得浑浊无奈,青龙迁到了燕家台的西龙门涧,白龙迁到了东龙门涧,再也不回来了。青龙和白龙走后,干旱无水,村民一度搬到大台北山根居住,后来又搬回现址。
双石头村地处四面环山的夹缝里,地面不宽,河沟里布满了巨大的石头,几乎都是成双成对的。这些巨石,各有各的名称和典故。
相传,有对姐妹住在山梁上,一年,北沟的山洪夹带的滚木擂石而来,水高数丈,淹到了姐妹住处。姐姐说:咱们住高山上,如果还叫水冲走,咱俩就变成两块巨石挡住水路,永远挽救村里人性命。俩人一起向高处爬去,突然妹妹跌倒,水已经冲到跟前,将二人卷下山去,结果二人化作大小两块巨石,大石盘腿正座,小的紧紧斜靠在大石旁边,显示出姐妹相依为命的姿势。后因修公路时姐妹石被炸毁。在下村头,就是现在的老榆树的两边。那里曾经是一片泽国,俗称下湾,东西两边的巨石头朝上,酷似一对鸳鸯戏水,相对而语。这里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很多青年男女坐在石头上,谈情说爱,故而得名鸳鸯石。
双悬石是上悬石、下悬石。悬,意为危险、悬挂,都在村的东坡上,上悬石在上村头的南山头上,高一丈六尺,形状前倾,下小头大,摇摇欲坠;下悬石在下村头,它生的头重脚轻,高有两丈余,如同随时坠落,悬挂在人们心上,下悬石被村中炸毁。上悬石至今尚存,当年的双悬石已成为单悬石了。双悬石本是村中的两个守将,在一次洪水暴发时两位守门人,一时大意昏睡过去,醒来一看,水头已淹没村庄,上面守将急忙顺通了水路,下面守将打开了庙前闸门,全村人得救了,村中只有他俩的房子和家人不见了,二人化作巨石成为永久的护村卫士。如今由于山洪的多次冲刷填埋,多年干旱水已干涸,两潭已经失去原貌,潭下建造一座堤坝,拦截洪水。
进村就能先看见的两块王、宋祖先创建民居的巨石祖宗石。路西一块,高约两丈,宽、长约四丈,上建有民房三间,围墙长六丈余,并凿有十三级石阶梯上下。好像是一个村里的守护神,更像“古寨瞭楼”。巨石上一度改建菩萨寺,后又改回民居。另一个石上民居就在村中场院东,民居两间,丈余宽,木门朝东,很牢固。随着家庭成员不断增加,弟兄分爨,各自开始增加占地面积,王家在东台子扩建,宋家在后巷增建新居,后人称之为东铺、西铺。使整个村子形成现在的凤凰展翅形状。关帝庙成了凤头,几棵古柏成了凤冠,村北的陡山就成了凤屏。
恋人石地处三扇门,两块巨石相拥相依,亲密至极。原来双石头村上张家峪住着一家姓张的财主,嫉妒长工男女相爱,设计迫害,谁知害死了自己。两位青年却化作一对恋人石,长守三扇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