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二O二)挂甲屯

(2022-11-22 17:24:15)
标签:

末代

皇都

文物

遗留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二O二)挂甲屯
老北京的故事(二O二)挂甲屯

老北京的故事(二O二)挂甲屯

挂甲屯,现在是挂甲屯社区在青龙桥街道东部,是城乡结合部地区。东濒万泉河,西邻西苑中医院,北始颐和园路,南接北京大学。原称华家屯,因有杨六郎在此挂甲得名。

华家屯的名字始见于明代。《明成祖实录》上说:“西湖景东牛阑庄及青龙、华家、瓮山三闸水,冲决堤岸百六十丈。”说明在永乐年间就有村落,分为前后两个华家屯,距今已近六百年。到了清朝初年,康熙在明朝清华园遗址重加修治,改称“畅春园”,作为“避喧听政”的处所。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畅春园以北相去不远的地方,又为皇四子胤修造圆明园。当时修建的重点在后湖周围,占地面积一千二百亩。整个后华家屯被迫迁走。《日下旧闻考》记载:“畅春园迤北旧有前华家屯、后华家屯,世宗宪皇帝(即胤禛)潜邸时,圣祖刚园于后华家屯,赐额曰圆明园。”前华家屯有个小城门楼,当地人称“北楼门儿”。门上石匾刻着“挂甲屯”三个字,传说杨六郎曾在这里挂过铠甲,北征报国。在挂架屯有一座著名的园林承泽园,俗名吴家花园。

华家屯有前大树庵、后大树庵。曾有古柳一株,到清乾隆年间就没有了。康熙对后大树庵有御书,额曰:“敕建大树庵。”观音庵在大树庵西,康熙年建。

挂甲屯最早是为圆明园服务的官僚和家奴居住的村庄,属于圆明园管辖范围,由圆明园总管负责管理;附近六郎庄等村子则是皇家稻田,由庄头管理。挂甲屯一带也就成了北京著名的产稻区,出产优质的京西稻主要供皇室食用。清代的挂甲屯可视为封建庄园式的皇家庭园。19世纪中期以前,挂甲屯的村民主要是为皇家园林服务的工匠、仆役、佃户和商贩,生活范围局限在狭小的局域范围内。19世纪末期,随着封建依附关系的松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庄园经济开始与城市经济接触,挂甲屯的村民被纳入到更广泛的城市经济体系中,开始向城乡结合的经济结构转变。汉人和旗人的地位也开始转变。

1959庐山会议后,挂甲屯20号的吴家花园住进了彭德怀元帅。他在吴家花园整整度过六个寒暑,为承泽园留下了最光辉的一笔。六年中,彭德怀像当年在太行山一样,为自己“驻地”的群众做了许多好事:问疾送医,扶难救危,解决水、电,指导生产……他也认真当起挂甲屯的一个居民来,凡有红白之事,他必要亲到,为婚者道喜,为生者祝福,为死者默哀。应验了将军“挂甲”的传说。

挂甲屯村中的吴家花园除了彭德怀元帅在这里居住过之外,袁世凯的皇太子袁克定也在此住过,这个吴家花园真是来历不小呢!

实际上,吴家花园的园主人是吴鼎昌,所以才叫吴家花园。但是,还有几种说法:有说是因为曾经是吴三桂为了金屋藏娇,供陈圆圆住。有说最早是清雍正年间南临畅春园,北靠圆明园,东西隔河是蔚秀园,赐给其十七弟果亲王允礼的赐园。道光年间这座花园又被赐给皇八女寿恩公主,咸丰以后分为两座园区,东部是承泽园,西部是庆亲王奕劻之子载振之园亭。

挂甲屯西南二三里有个六郎庄,传说宋朝六郎杨延昭抗辽时曾在此安营扎寨,挂甲出征,摆脱追兵之后在此歇马。六郎杀出包围圈,辽军怎肯让他轻易突围?派黑大个儿将军带兵追赶。六郎武艺超群并不怕追兵,但连日征战人困马乏,不敢恋战、且战且退。六郎心里着急,做好以死相搏的打算。这时,一个白衣书生来到近前,与他耳语了几句,突然不见了。六郎心中明白,神仙前来助他摆脱困境,按照白衣书生指点转身进了附近一座山。此时天色已晚,辽兵快马加鞭追到近前,仔细一看,路边有块一人多高的山石,上面挂着盔甲,哪是六郎本人?原来六郎先到此处挂好了自己的盔甲,然后抄小路转出山坳,摆脱了追兵,搬来救兵,打了个翻身仗。这个故事一传开,附近的百姓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挂甲峪,附近的村子也改成了挂甲屯。当然了,这只是老百姓附会了杨家将的故事。

如今这些都成为故事留在笔者文中。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失在都市化的进程中,这就成了我们值得抢救性记录的一个历史标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