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六四九)王府仓

(2022-08-14 10:28:47)
标签:

古老

胡同

变成

大街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六四九)王府仓

老北京的故事(六四九)王府仓

老北京的故事(六四九)王府仓


老北京的故事(六四九)王府仓

老北京的故事(六四九)王府仓

老北京的故事(六四九)王府仓

老北京的故事(六四九)王府仓

王府仓早就没了,现在只留下了王府仓胡同,在西城区西二环东侧,东起锦什坊街,西至阜成门南顺城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两头儿墙上都没有红底白字的胡同牌子,中间倒是有蓝底白字的街道牌子挂在半空。

王府井是个大名鼎鼎的地方,和王府井只有一字之差的王府仓,就鲜为人知了。这是一条新老北京人都不了解的北京胡同,很多老北京人也分不清。王府仓胡同现在不是胡同,而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大街。

王府仓胡同比较好找,从阜成门内大街路南的王府仓北街进去,向南走到头,东西两侧都是王府仓胡同。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早已不是胡同了,周围都是高楼大厦。再加上周围已经没有老北京胡同的影子,高楼里的员工谁也不知道王府仓在哪里,即便很多北京人,也不知道这条胡同的存在。

清朝爱新觉罗·昭梿所著的《啸亭续录》称:“贝勒允祎宅在王府仓胡同。”允祎(1706-1755)清康熙的第二十子,襄嫔高氏所生。康熙五十五年(1716),始从幸塞外,自是辄从。雍正四年(1726)封贝子,八年二月,晋贝勒。十二年八月,奉命祭陵,因称病不行,降为辅国公。弘历即位,复封贝勒,守护泰陵,卒、谥简靖。

清光绪十一年(1885)出版的《京师坊巷志稿》“王府仓胡同”条,案云:“今为贺公宅。”“贺公”指允祎之后,奕贺。同治十一年(1872)袭不入八分镇国公。奕贺之子载铠。光绪三十年(1905)袭不入八分镇国公。三辈人在不同的年代里,住同一处住宅里。而且这三代人,谁也没当上亲王。但史书上习惯称三府皆一府。尽管不是王府,但仍习惯被称之为王府仓。“王府”之遗址,就是今天的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所在地。

王府仓胡同为东西走向,过去向东到锦什坊街,向西到西二环的阜成门南顺城街,全长492米,平均宽4米。明朝始称王府仓胡同。1958年,因为黄化门大街5号,今叫黄化门街,要兴建一所中学,张申府乃从黄化门大街5号迁居王府仓胡同16号。

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将小月芽胡同并入。20027月,北京市第三十八中学、北京市第一三二中学、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从历代帝王庙迁到王府仓胡同北侧。2000年代,该胡同被拓宽为道路,东到锦什坊街,与大麻线胡同连接,西到阜成门南大街。

2022年,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第一批。

虽然东城区王府井很有名,但是西城区王府仓却一直默默无闻,当然,王府仓胡同目前是仅有一个名字,周围已经是金融街的高楼大厦,早就没有了王府仓,完全没有了王府仓胡同的样子。可是无论哪座大厦都比“王府仓”富多了,一点也不冤枉“王府仓”这个地名,更不冤枉这条胡同。

别看两个地方都有“王府”两字,但是笔者认为两个“王府”绝不是同一个,王府井大街是因为那里曾经有十个王府,就叫了“十王府街”,后来叫“王府大街”,因为打出一口井来,就叫了“王府井大街”。王府仓就没人追寻了。不过,既然留下了名称,就留下了记忆,以后还会有人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搜寻这段历史的原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