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六五六)草桥

标签:
古老北京旧话重提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六五六)草桥
三环边的花篮雕饰
雄狮守卫着草桥东侧护栏
同样守卫者西侧护栏
一河秋水向东流
水泥砖铺就了河底

东侧的桥栏十分一般
草桥在丰台区花乡草桥村,就在三环边上,现在的草桥是由五个村合并的,面积很大,从公交车草桥站看见花篮雕塑往南走就是草桥东路,再走几十步就是扩宽的草桥,草桥就在马草河上,这座桥应该是正桥,桥头桥尾都有狮子守护,雕刻的比较正规,东西的两座桥雕刻的十分简单。西边的桥不在草桥西路,却在京开东路北头,在公交车玉泉营桥东站往南几十步的地方,一片绿色的粗铁丝网格里立着横竖两块石碑写着“草桥遗址”。
古时,每年四五月间,春暖花开,景色优美,人们三五成群地踏青赏花。尤其是明清时期,许多文人墨客也被草桥花红、草绿、水清的美景所陶醉,写下众多赞美诗文。明代崇祯年进士、翰林编修管绍宁到丰台草桥赏花后,即兴赋《集草桥庄诗》:“官闲更喜调相同,把手郊园兴未穷。一曲水环鱼藻绿,几肩花过石桥红。”清代康熙年进士、词人查嗣栗在草桥赏花时赋诗曰:“草桥十里百花妍,只有幽兰种不传。生长山中畏尘土,托根谁羡帝城边”,对草桥当年从事花卉生产的盛况及迷人景象的高度赞誉。
清代乾隆颇好游历,多次到丰台草桥一带寻游赏景,并赋诗多首。乾隆四十一年(1776)初春,出右安门,到丰台赏花,当走到草桥时,但见满眼花开,绿野青禾,即兴赋诗:“冬雪春霖今岁好,姹紫嫣红看夹道。”
《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载:草桥明代成村,以花卉种植而闻名。东邻角儿堡,西近玉泉营,北靠西三环西路,南邻赵家店,自古为花乡,种花养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元明清史籍中均有记载。明代刘侗、于奕正所着《帝京景物略》称:“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会桥下,伏流十里,道玉河以出,四十里达于潞。故李唐万福寺,寺废而桥存。”
马草河是丰台区一条古老的河流,发源于樊家村,向东经玉泉营、草桥村、马家堡汇入凉水河,历史上水量丰沛,为沿岸的花木种植提供了丰富的水源。雨季来临时,河水暴涨,给人们出行带来许多不便,明代时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木桥,清代改为石板桥,因跨越马草河而称“草桥”。河东侧有草桥村,村民多以种花卖花为业,尤以牡丹、芍药最为著名。明代孙国敉《燕都游览志》称:“草桥众水所归,种水田者资以为利,十里居民皆莳花为业。有莲池,香闻数里。牡丹、芍药栽如稻麻。”而《帝京景物略》则记为:“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草桥村因历史上有跨越马草河的古桥而得名。
清初京城较大的花市在宣武门外菜市口西侧下斜街,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卖花者云集。这里离丰台草桥不远,花农们肩担车载,经过右安门,赶到下斜街花市出售鲜花,所以《帝京景物略》有“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会桥下伏流十里道,玉河出四十里达于潞。故李唐万福寺,寺废而桥存,泉不减而荇荷盛。”“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海棠……”的记载。清末民初,京城较大的花市设在崇文门外西花市西口路南的黄家店胡同里。每至集日,花农、贩们从草桥一带把花木送到花市售卖。既有四时鲜花,也有各种苗木。
相传南宋时期,金兀术第四次进犯黄河南岸时,被岳飞岳家军一路溃杀,逃至今日草桥。可这桥一无城垒,二无士兵,可谓无险可守。面对势如破竹的岳家军,草桥如何能挡?金兀术辗转反侧无计可施,几欲自刎。可谁知,岳飞途中被朝廷十二道金牌召回,随即被秦桧诬告谋反,于风波亭被害。金兀术得悉,喜不自胜,想不到绝境之地草桥,居然挡住了铁流一般的岳家军。他回到黄龙府之后,就请令策封了为他绝路逢生的草桥,还在河边建了一个闭风亭,虚设了没有一兵一卒的草桥关。如今草桥关已不再,当初那座桥也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可草桥的地名儿和岳飞的传说留了下来。
2002年,丰台区政府在马草河治理工程中,发现了这座古桥。并对当年石桥进行了重建,第二年公布为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的厚重感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在街头巷尾毫不起眼的小地方慢慢积淀。就如马草河流淌千年一样,平静安稳,从古至今,未曾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