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八九三)将军关长城

标签:
万里长城不止一处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八九三)将军关长城
将军关又名将军石关,在平谷区金海湖地区将军关村内,东靠茅山,东南临黄崖关,西邻胡陡路,西北近墙子路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进入北京段最东端的第一座重要关口,也是目前平谷区保存状况最好的关城。东与天津蓟县接壤,北与河北兴隆毗邻。将军关长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北京市内唯一的石长城。
将军关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隆庆三年(1569)又经蓟州总兵戚继光重修。历史上为咽喉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正关上建有三层敌楼,东侧城关与西侧水关并列,重墙高楼,为京东之地防务重镇。内墙有券门可出入,门南为演武场。现存水关东侧一座敌楼台基和一段城垣。靠楼城墙内侧有一券门,门南有一家院,内有一天然柱状竖石,高约6米,据说石上原刻有“将军石”三字,并署有年号,今字迹已漫漶。关口东部城墙至今犹存,有一敌楼,当地称之为“正北楼”,只残留高约6米的基座。
将军关地处两山相峙之谷,形势险要,雄伟壮观,为要冲之地。平谷段长城分布于燕山山脉,东起河北省、天津市和北京市平谷区交界,沿区界向西北延伸,出平谷区境,进入密云、兴隆县境内。
将军关大部分建筑已毁,现仅存关城东侧敌台遗址,关城两侧连接的长城是平谷区唯一的一处以砖作为墙体建筑材料的长城段。将军关东侧山上长城,今多已倒塌,靠近关口处两侧的长城修筑坚固,石砌墙体至今仍保存较好。将军关向西为金山,因山势陡峭,没有修筑墙体,仅在金山山梁的二凹地有不足50米长的石墙,当地称为大坝墙。
平谷段城墙皆为石城,除关隘、敌楼处用条石作基础,大城砖垒砌外,其余皆就地取材,不加任何修饰,垒筑而成,给人以粗犷豪放的自然之美。部分地段以险为障,以崖代墙。在沿途两山之间分别设有众多关口。在关口附近,还设有许多营寨以及敌台,敌楼,烟墩等。平谷段长城,见到的大多是下面条石作基础,上面城砖垒砌的砖长城,独具特色。在建筑结构上,墙体、墩台、垛口,均呈梯形结构,上小下大,收分明显。将军关城,目前经修复后也仅存关墙东侧一部分,南侧一上城门洞。
登高远望,山峦起伏,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蓝天、阳光、温煦、无风。西斜的阳光照射在墙体和城墙西侧,为其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有一种神圣恒久的韵味在其中,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长城峰峦叠翠,横跨对面峡谷,蜿蜒于山巅之上,非常壮观。平谷长城多是完全由石块砌筑,城墙顶面也常常是平整大石块铺就,坚固厚实,虽多数的城墙塌毁缺失,但残留部分仍在彰显当初风范。敌楼残基,塌毁成己成坡状,石块散乱。东侧墙壁相对完整,可见包砌基石。墙体厚重,阳刚之气浓烈。山顶处,敌楼残基,城墙与北端东西对接,但现敌楼塌毁,散落一地石块,顺坡而下,石堆处草木不生。
现在的长城看上去更像一条金黄色的飘带飘忽在山巅之上。远眺山下民居周密,景致精绝。长城游走于山岭之上,常年陪伴它的就是那荒坡野草和那些顽强生长的荆棘树木。
眼前的这山峰拔地而起,朦朦胧胧,隐匿于群山薄雾之中。气势在向世人表述自己的沧桑岁月历史故事。
万里长城万里长,不是只有八达岭。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八千多公里,各处的景色都不一样,留存到现在都是历史的遗留,残缺的、荒败的更真实!我们这一代北京人八十年代都曾为“修长城”捐过款,积沙成塔,新来的北京人和各地的游客就可以看到修复后的雄伟的长城了。
公交路线:从东直门枢纽站乘852路公交车经20站,到平谷汽车站,步行20米,换乘平29路经过26站,到将军关村下车。全程102公里,用时2小时4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