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八〇一)光熙门

标签:
打开元代地名用上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八〇一)光熙门

光熙门,元大都东部北侧城门,与西部北侧的肃清门遥相对应。遗址在今和平里北街、柳芳北街的连接处,即城铁柳芳站附近。城铁路基应为大都土城残址。东侧的土城沟即大都的护城河,从北向南,至光熙门北里南侧东折,注入坝河。2003年初,北京地铁13号线东段开通,规划建设阶段“和平里站”,由于接近元大都光熙门原址和光熙门北里居住区而更名为“光熙门站”。
元大都城墙至元四年(1267)开始动工,历时二十余年,完成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成新一代帝都。但是,由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诏令规定,迁入大都新城必须以富有者和任官职者为先,结果大量平民百姓只得依旧留在中都旧城。在当时人的心目中旧城仍是重要的,通常把新、旧城并称为“南北二城”,二城分别设有居民坊七十五处及六十二处。
元大都新城的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8.6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相当于唐长安城面积的五分之三,接近宋东京的面积。元大都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考古发掘证实,大都中轴线上的大街宽度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宽度为25米,小街宽度为大街的一半,火巷(胡同)宽度大致是小街的一半。城墙用土夯筑而成,外表覆以苇帘。由于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砥直规则,使城市格局显得格外壮观。
现元大都城郭残垣,在蓟门桥西南、中国政法大学东门外,仍可以看见,并设有标志“元大都城墙遗址”。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就是在元朝的首都大都土城遗址上建造起来的,西起海淀区学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黄亭子,折向东经马甸、祁家豁子直到朝阳区芍药居附近,大体与地铁10号线北段重合。马甸附近土城墙高12.5米、宽31米。德胜门外,有一处名叫土城关的地方,即为元代建德门遗址。
现在北京的这些门,大多只是作为地名存在,真正以“门”的立体形像存在的已不多。其实,古代北京建这些门时可不是为了地名而设,而都是真直正正地有“门”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