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七二三)澡堂子·序
(2020-09-04 18:09:58)
标签:
市民生活也在变化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七二三)澡堂子·序
北京澡堂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寺院僧人们开办的“香水行”。到了清代,澡堂子更加繁荣,澡堂子的地盘已经扩展到了西直门、朝阳门一带,主要还是满、蒙旗人比较爱干净。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行业逐渐兴盛发展起来。
据《析津志辑佚》载:“都中官员士庶之家,聘女将嫁之明日,家人送女儿入堂中澡浴。男家一应都散汤钱,凡应役者赏有差”。《析津志》是一部元末人熊梦祥记述元大都的书。析津之名始用于1012年,终用于1153年。假定书中所记述的事发生在元至元九年(1272)的话,到2020年已有743年了。引文中的“都中”系指大都,“堂中”系指大都城内一处“官员士庶之家”洗澡的场所,引文中的“汤钱”就是洗澡钱。女方的女儿去堂中沐浴,男方的家长付费。不仅如此,陪同女子一起沐浴的“役者”也得由男方家长赏钱付费。由于沐浴是收费的,说明是具有商业性质的,所以说这就是北京澡堂业的开端。
近代北京澡堂业的创始者是保定府人,始于清光绪年间。北京澡堂的工作人员多是河北省定兴、涞水、易县人,全部操保定府的乡音。除提供洗浴之外,还兼营茶水、理发、刮脸、搓澡、修脚、按摩、治脚气、修指甲等。
最早,澡堂只招待男人,而且设备简陋,只在房间内设一水池,水池边放长条板凳,如果洗澡人多,则临时准备衣筐,筐口系有竹牌,标明号码,客人先脱下鞋,放在最底下,再脱衣服,最后摘帽子,放在箱上或筐最上边,即入池洗澡。洗完,认号穿衣上路,不得久待,否则,掌柜的就要高喊:“洗的洗,晾的晾,不洗不晾穿衣裳,洗澡别打盹儿,摔了腰和腿,买张膏药贴,洗澡不够本儿。”浴客如果还不穿衣走人,老板就要下逐客令了:“诸位穿着穿着,腾个箱儿,前起儿让后起儿。”
到了上世纪30年代,澡堂行业逐渐扩大,市内各主要繁华街道都有了规模不等的澡堂。前门外李铁拐斜街1916年创办了一家专门接待女子沐浴的澡堂,称润身女浴堂。这是女性自由开放的一个标志,也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家女性澡堂。1928年,澡堂的经营者们成立了浴堂商行会,后改称浴堂同业公会,澡堂经营业由此形成了一大服务行业。
老北京的澡堂子也有三六九等,最高档的是头等官堂,是为那些大官、富商们服务的,澡盆、卫生、服务都是一流的,有钱人不仅在这里洗澡,还在这里睡觉、吃点心、喝茶、打麻将。北京在解放前夕,设备最好的、价格最高的是“东升平”浴池三楼的头等官房。这里南近八大胡同忌院区,北连前门火车站,西是古玩市区的琉璃厂,东为黄金商市的大栅栏,地势优越不必多说。这里均为单间套房,到这儿洗澡的包括当局的许多达官贵人、高级绅士、社会名流,在这里瓢忌、堵博、吸读……有的人在此夜以继日,一混就是十天半个月。
次一等的就是普通官堂,每位三角至一元。比较著名的澡堂子有位于珠市口西大街的清华池,位于王府井八面槽的清华园,位于杨梅竹斜街的东升平园,位于李铁拐斜街的西升平园,位于东四南大街的怡和园,位于王广福斜街的一品香等。怡和园的东家就是我的外公,解放后改为东四浴池。
比官堂次之的就是“盆塘”,盆塘是单间雅座,客人多是小职员、教师一类的公务员,妇女们也经常带着孩子来洗盆塘。单间内设两个搪瓷浴盆,外设躺椅、茶具,设施也很是齐全,不过洗盆塘的客人多属市民阶层,不像男人能在这里呆上一天,她们没有太多的时间腻在这里吃喝玩乐,能够舒舒服服洗个澡就是很大的享受了。
最低级别的澡堂叫做散座,也叫池塘,光顾于此的多是卖大力的劳动者。这些人到澡堂来,有的就是为了干净。有的并不是为了洗澡,而是为了讲生意,做买卖;为了买房子置地谈条件;为了帮助别人解决纠葛等。还有一种人是到澡堂里来躲债,欠人家的钱而到澡堂边洗澡边休息睡觉,躲避债主讨债。1937年“七·七事变”后,直至1949年前,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工商业萧条,居民生活苦,所以每逢年节,一些洗澡的客人中,有一部分从早晨开门到晚上始终都不走,洗了睡,睡了洗,饿了让伙计去给叫饭,直等到晚上伙计高喊:“各位明天再来,静堂啦!”他们才无奈地离去。
大多数澡堂还写着楹联:“身有贵恙休来洗、酒醉年高莫入堂”,提醒有皮肤病的客人、喝醉酒的人和年岁大的人不要进澡堂洗澡。
据资料显示,旧时京城著名澡堂有十四家,东城有清华园、桐园、宝泉、怡和园、松竹园,西城有裕华园、华宾园、华宾园分号、德丰园,南城有兴华园、一品香、东升平、清华池,北城有鑫园等。这些澡堂都设有包间、雅座,里面有浴缸、喷淋设备和一张单人床。普通的澡堂,最大的活动空间是浴池,即由数人或数十人在一个大水池中泡澡、洗澡、搓澡,但是不准搓肥皂。搓肥皂必须到淋浴处。
清华园浴池的前身叫东兴园浴池,1919年翻建以后改称清华园;1929年又仿照天津的全兴池改建,成为当时北京城里规模最大、设施一流、服务项目最齐全的大浴池。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增建成三层楼房,营业面积扩大了,生意更趋红火,要想在这儿洗个澡,排队等脱筐,算是家常便饭,毫不新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清华园里,有洗澡、修脚、理发、洗衣等多项服务,只要您来洗澡,脱下的衣服全管洗,包括背心、裤衩。洗完澡,衣服也干了,有甩干和烘干,您整个人里外干净,焕然一新,完全变了样。这就是为那些长期在外面出差的人的周到服务,非常人性化。
清华园一楼一进大门两边是长椅,再往里是售票室。一层是女浴室和理发室,二楼是男浴室。那时候洗个澡是两毛六分钱,浴池一般都给顾客备好毛巾、肥皂、拖鞋。大白桶里擦脸用的白毛巾热气腾腾的,干净极了,您不用担心卫生能有什么问题。池水分温、热、烫三类,随您享用。有的“老泡”还会花一毛钱或八分钱买包纸袋茶(茶壶、茶碗、开水均免费提供),躺在床上边喝边聊能耗上一天的功夫,您说够有多么闲在!
解放后,除了大机关、大工厂、煤矿有内部浴池以外,一般商店、工厂根据工作性质每人每月发二至四张澡票,作为一种福利,凭票到营业性浴池去洗澡。北京几百万人口,只有几百家澡堂子。所以,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尤其年终岁末,街面上的澡堂子就人满为患,常常是排一两个小时的队才能洗上澡。再后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功夫,北京老百姓在家里就能洗上热水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