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七一二)崇国寺塔

标签:
文物众多切勿再拆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七一二)崇国寺塔















崇国寺塔在石景山区八宝山南边,上庄大街和石景山路交叉口东北角的北京博古艺苑中,大门离石景山路约200米。此塔并无专人看守,每年仍有大量高僧从全国各地赶来拜祭。现场没有文物保护标志牌,崇国寺塔文物保护标志牌放在石景山皇姑寺的角落里,真可谓是张冠李戴。2005年,崇国寺塔由当地公司修复竣工,2006年石景山区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崇国寺历史上分南北二寺,人们常说的崇国寺指北崇国寺,该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78)由开山祖师定演所建。其塔院也分南北两院,为崇国寺僧人塔林。曾葬有定演、隆安选公、定志三位住持。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塔院尚存七塔,南塔院尚存三塔,现仅存北塔院砖砌覆钵式喇嘛塔一座,高9米,方形须弥座,属于多角形基座,每个转角有三个尖角,这是喇嘛塔常见的装饰形式,一共十二个折角。塔铭有二:前塔铭刻有“崇国寺十方”,后三字已漫漶不清。东塔铭原刻有该塔僧人生平,因风化严重,只字无存。
2005年,崇国寺塔周添有汉白玉栏干,曲折绕塔,并立有两通石碑,一通“崇国寺塔”,另一通“功德碑”刻有修缮捐资者名单,并将在塔前增设元代香炉以满足人们的朝拜之需。
这座塔并不特别,朴素而规整,没有庞大的身躯显其巍峨,也没有恰到的比例显其清秀,没有精美的雕刻吸引视野,亦没有丰富的题刻展示历史;但正是这种貌似的朴素群星拱月般,构筑了古代建筑面貌的立体图像,这个立体图像中的每个元素都十分珍贵。
崇国寺南北塔林均为寺僧墓塔,所留独塔的整体形制显元后期喇嘛塔建筑风格的特点,为亚字形平面须弥座;覆钵塔体下的金刚圈由仰覆莲瓣和宝珠链组成;塔身较高,南北两面有塔铭,字多已不清;相轮十三层,其上铁质宝盖形天地盘和日月刹。
喇嘛塔的主体一般可以分作三大部分,最下是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中间是塔身,塔身一般藏有佛像、佛经、贵重财物、五谷。最上是塔颈,即十三重天,塔颈一般用十三块圆形石件相串,代表佛祖修成正果的十三个阶段,即十三天相轮,层层向上,依次收拢。最上部是由日月星组成的塔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