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七一〇)崇兴庵

标签:
文物改做他用保护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七一〇)崇兴庵






















崇兴庵在石景山区鲁谷路南远洋小区内2号楼南,原来这里是鲁谷村。这是高楼下的一个寺院,始建于明代,如今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崇兴庵经过这么多年的变迁,里面的老物件都已经没了踪迹,据居住鲁谷村的老人回忆,在小时候小学校的房檐上还能看见五脊六兽,可是现在房檐上的东西都早已经不见了。房子翻建后虽然也有五脊六兽,怎么看都不是那个感觉了。
崇兴庵门前挂石景山八宝山养老照料中心的牌子,没有文物标志牌和相关介绍。不过意外地在石景山皇姑寺一个角落里看见了标志牌,2001年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3月7日北京日报《北京石景山区负责人表示4年内修缮所有该区文物》报道:如今,崇兴庵,已被高楼大厦环抱。今年,这个始建于元代的寺庙将得到整体修缮保护。早在2001年,石景山区政府就将原址上的小学校搬迁,满目疮痍的崇兴庵被列为第四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崇兴庵原名护国寺,坐西朝东,占地1200平方米,是二进院落,原有照壁山门前后院大殿配殿南院等古建筑。但在民国时,山门外原有的照壁被毁。上世纪60年代,改建了山门,原“敕赐护国崇兴庵”石额不知所踪。该处现存前院正殿三间后院后殿三间左右耳房各三间以及南北两侧配殿配庑朵殿等。虽然建筑主体保存完整,但由于年久失修,古建已经破损严重,彩画脱落,瓦面破损,门窗被拆改,院子也被抹成了光滑的水泥地。目前,石景山区已经启动了崇兴庵的整体修缮,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该处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该处的中轴路门楼两大殿及南北配殿配庑朵殿等都将进行整修,填补彩画,并将拆改的门窗复原成木质结构,院子的地面也将用石砖重新铺砌,回复古时的建筑风貌。整体工程将于年底前竣工,预计将投入300余万元。
明《宛署杂记》载:“永年寺,在鲁谷村,万历年间永年伯造。”永年伯王伟,其女万历六年(1578)册封为皇后。王伟身为国丈,地位显赫,永年寺应当是规模宏大的寺院。1958年文物普查时,崇兴庵山门石额还有,上镌“敕赐”字样,崇兴庵是否就是永年寺,尚待进一步考证。
崇兴庵分前后两院,前院以正殿为主,面阔三间,大式硬山顶,云格门窗。后院以后殿为主,面阔三间,左右耳房各三间。前后院无隔墙,从正殿左右均可达后殿。前后院南北两侧,均为配殿、厢房、耳房,从西至东依次为:耳房各一间、厢殿各三间、厢房各三间、配殿各三间。
关于崇兴庵是护国寺的下院。崇兴庵的寺额中有“护国崇兴庵”五字,这与中峰庵寺额的表达方式是一致的。中峰庵隶属于隆恩寺,为隆恩寺下院,寺额中有“隆恩中峰庵”字样。从“护国崇兴庵”可知,崇兴庵当是护国寺下院。
崇兴庵始建于何时?护国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寺僧为刚铁守墓。刚铁是司礼监的太监,在著名的“靖难之役”中立有战功,为表彰他的功绩,永乐皇帝赐葬韩家山,就是今天的八宝山。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有“刚铁太监墓”的记载,从记载可知,刚铁并未按太监身份下葬,而是以“功臣”身份下葬的。既然是国家的功臣,按照明朝法律,每年春秋两季,都应在褒忠祠即刚铁墓,举行祭祀活动。
《宛署杂记》还记载了祭祀刚铁时的供品和费用,照录如下:
敕祭刚铁太监:本县每年清明合用猪一口,羊一只,祭帛一段,帛匣一个,糖(左饣右齐)五盘,馓枝五盘,麻花五盘,蒸饼五盘,米饼五盘,大馒头五盘,果子五盘,经幡一百张,金银锭一百挂,烧纸六百张,奠酒二瓶,降真香一炷,马牙香一包,末香一包,大烛二对,金银山二座,毛血盆二个。以上共银捌两,税银办。
每次祭祀需用如此繁多的供品,那时又没有汽车等运输工具,其费时、费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到达护国寺之前,如能在距寺不远的地方稍事休息,再前往护国寺的褒忠祠进行祭祀,那就再好不过了,崇兴庵就是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起着接待礼部官员的作用。当然,一般的太监缅怀祖师刚铁,也会光顾崇兴庵。
于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就产生了:崇兴庵的和尚……且住!应该是“崇兴庵的尼姑”!然而,庵者小庙也,与尼姑并无必然联系。当然,也不排除带“庵”字的寺庙有尼姑。
现在这崇兴庵已经装修一新,成了老年人照料中心,殿内也都装修了。从大门口一看,还真有点古老的意思。既保留了古代文物,也为当代老人服务,一举两得。
上世纪60年代,崇兴庵为鲁谷小学一部分,80年代曾改为旅馆,名“鸿雁旅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