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一六〇)常乐寺

标签:
远郊寺庙现状不一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一六〇)常乐寺














房山区有很多文物古迹,似乎比其他的郊区都多,据考证仅现存古塔就有一百零七座,约占北京市现存古塔总数的一半,并有“房山宝塔冠京师”的美誉。
我曾经先后在那里学习、工作、生活了二十六年,那里既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留下了酸楚的记忆,还留下了我青春中最美好的时光。
今天我的家就住在六里桥附近,去房山最方便,经常去拜访那里的古迹和宝塔。据称目前保存较好的有良乡昊天塔、云居寺北塔、万佛堂花塔,严行大德灵塔、龄公和尚塔、姚广孝墓塔、豆各庄塔、镇江营塔等。
2016年初,过了春节,在外甥的陪同下我来到了常乐寺。这个寺的名字我年轻时就很熟悉,那时我在坨里工作,离它不算远,可就是从来没有想过去看看。
开车还没有到常乐寺村,老远就看见残败的过街“城门楼”,砖砌券门,到门洞前仔细看,上面及两边还嵌有石匾、石条。石匾上写着“凤诏旌忠”,两侧的石条上的字迹,已是模糊不清了。进了城门楼一看,西面不远处还有一个城门楼,似乎是小城的东门和西门。如今只剩下城门楼的里外两面墙。由于年代已久,无人管理,早已坍塌,只露出很短的一截木桩及留下插木桩的方孔,向上看已经露天,楼早已荡然无存了。
街上有一棵三人才能环抱起来的古槐,据村里老乡说,这棵古槐已经有六百多年了,先有寺后有村。
从资料上得知,常乐寺建于辽代寿昌年间(1095~1100),后废弃,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太监买地重修,明万历年间(1573~1619),又由太监出资修建。现存的寺庙是明万历年间太监修建的。
资料称,常乐寺坐北向南,占地一百五十亩。与其他寺院有所区别的是这座寺院的东西北三面,都由半圆形的围墙圈起,各长一里多。青石白灰筑成,随高就低,依山势建,蜿蜒曲折,东西两门相距一里。东西两座城门上有石额各刻有一幅对联和横批:东门上联“纯忠万禩名禋永”、下联“世德千秋带砺长”、横批:“凤诏旌忠”;西门上联“浴日丰功垂宇宙”、下联“凌云正气壮山河”、横批“鸿猷异圣”。多亏有资料的介绍,否则尽管我拍下照片也是难以辨认。
历史上,这圈围墙使整个常乐寺村如同一座城池,村民房舍散落在过街两侧,这种瓮形围墙以及常乐寺古刹、古墓形成了常乐寺独特建筑形制。
古刹位于瓮城的中央,有两进殿宇。前院有三间无梁殿,长9.3米,深5.2米。汉白玉券门窗,重檐歇山顶,明间做穿堂。后院亦有三间殿,硬山式大脊,棋盘心,双扇破门,殿前曾有宽阔月台,如今坑坑洼洼需要铺砖才好走人。在正殿的两侧原各有配殿五间,现正在重新修建的半途中。
常乐寺褪色的红墙青瓦山门殿在阳光下显得静谧而安详,两扇破旧的木门露出深深木纹,一扇已经不能再开了,用木棍支撑着,任凭着岁月的冲刷。前殿则是新的,青砖对缝,门窗整齐,刚刚油饰。院子里的野草看出曾经荒芜的景象。里面是大雄宝殿,前后相比,大相径庭。宝殿显出修缮的痕迹,可是有门无窗,四壁斑驳。尽管殿内多有供奉,依然不能掩盖住曾经衰败的痕迹。杂乱的台阶下,残散的石碑湮没在枯草中;环顾四周,杂乱的院子、腐败的枯叶、残破的围墙掩映在枯枝树丛里。这里历史的兴衰,如今的荒凉,述说了这座古刹的古今。
正殿内的三面墙壁上都绘有神鬼彩色壁画,至今尚明晰可见,只是殿内原来供奉的佛、菩萨等没能逃过文革的浩劫,现存之物均为新补。寺里的僧人告诉我住持正在外面募资重修寺庙,院中堆着少许建筑材料及破碎的石碑,满院荒凉。惹人瞩目的是院子里随风飘飘的小彩旗,和破旧大殿前大得出奇的横幅:佛光普照,彰显尽管寺庙如此荒败,佛事照常进行。
僧人说,这些新的砖瓦木料,还有佛像、香炉都是七十多岁的法通和尚自筹资金从五台山一车一车运过来的。他来时,前殿已经荡然无存了,新殿也是才建起来不久。他们没有后续的资金,也没有办理宗教部门的正式手续……
这是我前几年写的博客,被和谐掉了,今天又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