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五八四)宝胜仙桥

标签:
处处都有古老建筑 |
分类: 古老北京 |
宝胜仙桥隐匿在石景山区八大处山涧之中。海淀区香山南路中间有门头村,从村西进山,有一条翻越卢师山、青山至双泉寺的古香道,在卢师山、青山之间山谷小溪上横跨的就是宝胜仙桥。从青龙山到宝珠洞、满井,须涉一涧,涧上有桥,也是宝胜仙桥。
宝胜仙桥地处群山之中,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山花烂漫,入夏时满山葱绿,宝胜仙桥就在万绿丛中。据说当年有一个王爷,进香路过此地,深感进香不便,于是为方便香客进香出钱修了这座桥。桥旁石刻“佛”字,所以此桥又称念佛桥,附近老百姓把石桥叫“面子桥”、“面板桥”,是针对罗锅桥而言的。因念佛桥面平直,形似面板,故以面板桥相称。
相传明弘治年间某年春天,寿王到福惠寺进香,进香完毕,从寺内出来,时间尚早,寿王欲到香盘寺一游。一路行来,松涛阵阵,鸟语花香,沿途美景,令人目不睱接。寿王的宝马香车,在古老的香道上徐徐而行。突然,车马陷进泥潭之中,且越陷越深。寿王无奈只好下车,随从将车抬过山涧,寿王回头看了看山涧,自言自语道:“要是有座桥就好了。”声音虽不大,却被身边的管家听到了。管家眼珠一转,心中暗忖:要是真的有桥,下次再来就不受抬车之苦了。想到这里,管家向寿王深施一礼:“多谢王爷建桥修路!”寿王不过随口说说而已,这么一来,不修倒不合适了,管家进一步说:“王爷就给个面子吧!”面子桥由此而来。
北京西山的道教塔院极为罕见。狮子窝塔院有三塔,南北排列,中间为八角型塔座,左右为六角形塔座,均为喇嘛塔。可惜文革中被毁,今仅残存狮子窝塔院院门。出狮子窝塔院,沿古香道西行,在山谷中,有一石桥,这就是宝胜仙桥。
宝胜仙桥始建于明代,位于陈家沟村东,为单孔石拱券平桥,石桥在群山中的一条小溪上,桥周围长满了灌木和小树,桥两端连接着石块铺地的弯弯曲曲的古香道。桥用花岗岩石建造,桥长11.3米,宽3.5米,桥堍宽5.9米,石拱券跨宽3.3米,桥面到小溪底高5.8米。桥面用大小不等的方块石铺成,而不是用条石,桥沿边无护栏,桥中间部分只有桥面石和拱券石二层,显得很单薄,这表明桥的承载压力十分有限,只因石桥在山中,多为上香赶庙会的行人过桥,是青龙山福惠寺到翠微山宝珠洞必经之地。任何车辆都达不到这里,所以宝胜仙桥能保存至今,桥体基石牢固,拱券无塌陷,侧墙无损,桥沿石和桥面都基本完好。
清《日下旧闻考》载:“念佛桥旁边有石刻念佛二字”,故名。念佛桥北有石碑一通,遗憾的是,碑文漫漶不清,只有“弘治壬子”(1492)四字尚可辨认,从而可以断定,念佛桥建于明弘治年间,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了。
宝胜仙桥始建于明代,据《京畿丛书·石景山》一书讲:宝胜仙桥的修建原因,在桥北山坡上的一通石碑有记载,碑文云:明弘治壬子年(1492),一位王爷游此,“谓左右日:‘此地当造一桥,有利于往来者,可否?’左右嘉其善举,遂建其桥,额日‘吉祥宝胜仙桥’。桥内供石佛,乃释迦如来尊像也”。遗憾的是碑文漫漶不清,究竟是哪位王爷,已经无法确认。但建桥的因由和时间确定无疑。此桥距今至少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当地居民将石佛移至八大处通往香山的山路旁,并建屋以祀之。文物部门为妥善保护这尊古佛,将其移至田义墓院内。碑文虽已漫漶不清,但从断断续续的句子中,可知宝胜桥附近曾有一座庙宇,名曰小天宁寺。《日下旧闻考》记载此寺时说:“山后有小天宁寺”。“山后”二字不能确指寺址,使读者如坠云雾之中。碑记确切无误地告诉读者,小天宁寺故址就在宝胜桥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