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六)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

(2019-05-28 18:11:00)
标签:

地名

消失

历史

尚存

老北京的故事(五六)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六)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六)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六)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六)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六)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六)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六)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六)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

我在追寻克勤郡王府的路途上,意外的发现了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地方啊!活了七十多年,二环里也有好多地方没有去过呢,真得仔细瞧瞧,要不都冤!

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在佟麟阁路和新文化街交叉路口东边,新文化街137号,即原来的石驸马大街48号。石驸马大街1965年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鲁迅先生而改名新文化街。明属阜财坊,清为镶蓝旗地界。明宣宗年间建此街,至今己有580多年历史。

说起清代满族,不能不八旗制度,八旗制度伴随着女真(满洲)民族的统一而产生,是集军事、行政、经济等诸多职能为一体的独特组织架构,不但以武力缔造并一度维系着一个幅员辽阔的政权,还深刻参与到当今满族族群的确立与发展进程之中。

镶红旗是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八十六个整佐领,兵丁六千,男女老少总人口约十三万,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

清代镶红旗满州衙门管理镶红旗事务,为旗人分发钱粮。民国后改为文兴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民居。这一建筑坐北朝南,正门中开,二进院落。1995年正房翻建挑顶时曾发现乾隆铜钱。

今街道两侧多处地点已拆建为楼房,但因道路未向两侧扩展,故街道原貌大致尚存。依据《八旗王公世爵清理京兆旗产代办处章程》中有关本处设在石驸马大街西口路北镶红旗满洲都统署内的记载,踏察主要集中在新文化街西口路北一带。

现在137号院早已成了大杂院,私搭乱建的小屋比比皆是,最近西城区拨款重修了三开间的大门,上面的大龙头完好,没有在文革中被砸,是万幸。这里的老住户说:解放前做过粮库,解放后改为‘新文化街一小’。

这个院大门虽有所改建,但硬山式三间五架结构之旧貌尚基本保持,屋面为仰瓦灰梗过陇脊,与院内正房、厢房的屋顶结构有所不同,或为后来进行过改建。另外,大门的相关附属设施如抱鼓石、拴马桩等也已不存。院内现为大杂院,约住居民二十余家,院内空地虽多已为自建房占据,但由于北、东、西三面房屋还基本保持旧貌,故院落的形制尚无大的变化。北房五间另带耳房东西厢房各五间,原均有檐廊,今檐廊已扩建为房间。北房和东厢房屋面均为仰瓦灰梗清水脊,西厢房屋面已经过翻修,失去原貌。

八旗通志载雍正元年镶红旗满蒙汉三旗都统衙门同址,在石驸马街南(初设)。雍正六年三旗都统衙门迁至石驸马街北(官房一所,一百零四)。这就是镶红旗满州都统署,满蒙汉军都统衙门。据有关资料记录光绪至宣统年间,这里为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民国初年这里是八旗王公,世爵清理京兆旗产代办处,并清室内务府五司联合清理地亩办公事务所。解放后为石驸马大街一小。

正旗均为纯色矩形龙纹旗帜,旗中龙首向右、龙腹内有五朵祥云。镶旗则在矩形的基础上减去右侧边角,其中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皆以底色镶红边,镶红旗以底色镶白边,旗中龙首向左、龙腹内有三朵祥云。

这里现在就是一个大杂院,和北京众多的大杂院无异,院子里搭满了各色各样的小房子,只有屋顶才能看出和普通房子的不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