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四六七)龙泉喷玉

(2019-01-24 14:36:20)
标签:

苦苦

追寻

龙泉

喷玉

杂谈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四六七)龙泉喷玉

题龙泉喷玉

言泊远

翡翠林阴澎湃泉,龙王有意护清潭。
多情喷涌缠绵玉,陶醉游人观碧澜。

 

龙泉喷玉

崔学履

(一)

龙泉喷寒玉,汩汩无时停。

道人对澄澈,游子扬清泠。

(二)

凭虚喷薄泻飞泉,矫矫翔龙出九渊。

峭壁危崖愁绝倒,琼珠玉粒讶空悬。

风定涧头声细细,雨余谷底水涓涓。

怪来爽气清人骨,过客临流思欲仙。

 老北京的故事(四六七)龙泉喷玉


老北京的故事(四六七)龙泉喷玉

老北京的故事(四六七)龙泉喷玉

老北京的故事(四六七)龙泉喷玉


龙泉喷玉是燕平八景的第六景。据《隆庆昌平州志》记载,龙泉喷玉即指白浮泉“龙泉喷玉按州东南五里有龙泉山,上建都龙王庙。山之东麓泉涌山下石窦瀠洄如玉喷吐清冽可爱。州之游观者无间四时盖以此为便云,州之游观者无间四时”,有“龙泉喷玉”之称,清康熙年间易以“龙泉漱玉”,为明、清“燕平八景”之一。

上面两首诗说的都是九龙池的景色。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九龙池在昭陵西南,于山崖下凿石为龙头,泉出其吻,潴而为池。上有翠泽亭,中一间,旁各三间。门三道,东向,缭以周垣,为车驾谒陵事毕临幸之所。”翠泽亭为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世宗(朱厚熜)敕令建造。

龙泉山又名神山、白浮山、龙山,位于昌平城东南2公里,京密引水渠北侧,昌平镇化庄村南。它与驻跸山、天寿山、银山齐名,是昌平的四大名山之一。

龙泉山的显赫名声来源于郭守敬引水济京。至元元年,元世祖忽必烈自上都迁都燕京,改称大都;灭宋后,统一全国,大都就成了大元帝国的统治中心。由于人口迅速集中,数年间即超过了四十万人,使大都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用水紧张;二是运粮困难。朝廷对此十分焦虑。太史令郭守敬经过仔细研究大都附近的自然地理情况,并对龙泉山下的白浮泉及西山进行了实地考察、勘测,向元世祖提出了兴办水利的建议,就是引白浮泉经西山,穿过大都城直抵通州,可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状况,又可以解决运输粮食的问题。忽必烈十分高兴,颁旨重新设立都水监,让郭守敬在担任太史令原职的同时兼管都水监,亲自主持这项引水工程。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劳动,修建了从白浮泉至通州的人工河,全长一百六十四里又一百四十步,沿河设闸十一处,共二十座。缓解了大都的水荒,减轻了运粮夫役的劳动强度,节省了数量可观的脚费,南方各省进京的官员和商贾还可以沿河溯流而上,直抵大都城。当年,积水潭上舳舻蔽水,十分壮观。忽必烈从上都避暑归来,途经这里,见此情景,十分高兴,钦命这条河叫通惠河。白浮泉作为这条黄金水道的源头,顿时身价倍增,朝廷还拨款在龙泉山上修建了敕赐都龙王祠,供奉司水之神。地方官员及百姓每年夏天都到都龙王祠进香,到白浮泉边游玩,龙泉山遂成了远近闻名的一处名胜景观。

九龙池在龙山北侧偏东,为东西向,呈长圆形,现有面积约300平方米,周围环以茂密的柳树。池旁靠山脚处有座亭,亭为三间起脊覆瓦样式,有八柱四柁,柱连平栏。亭内悬匾,上书“白浮之泉”。亭内有碑,由侯仁之撰文,刘炳森书丹。碑文记载:“……白浮水导引入京史于元初,时就建大都城急需引水以漕运,遂有通汇河之开凿,其上源即在白浮泉。郭守敬经始其事,开渠引水……”亭前池壁上有九个石雕龙口一字排开,得名九龙池。精美的九龙口石雕与水利工程完美地融合为一体,显示出元代高超的石雕技法。北京万宁桥(后门桥)是元代兴修的二十四座桥闸之一,从万宁桥的石雕水平可见一斑。在古代的排水系统中,排水口要设置一个石雕龙口,无水可排时即是一个干龙头,而经年累月从九个龙口同时喷水的景观的确罕见。白花花的水落入潭中,激起层层涟漪,颇为壮观,素有“九龙戏水”之称。《燕京八景》中的“龙泉喷玉”即是此处。如今,石雕龙口依旧,虽然不再喷水,但难以割断人们对当年“龙泉喷玉”美景的遐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