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四六六)安济春流
(2019-01-23 08:27:15)
标签:
古桥至今几经变更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四六六)安济春流
安济春流是燕平八景的第六景,是八景中唯一受人青睐的河流景观,描绘的是南沙河流经沙河店河段沿河两岸的旖旎风光。其中“安济”一词,源于南沙河上的安济桥。
明朝中期至清朝初年,是安济春流景致最美的时期。当时,南沙河河宽水深,西衔远山,烟波浩渺,九孔石桥横卧在碧波之上,既似青袍腰际扎束的白玉带,又象九天的彩虹垂落人间。巩华城雄踞北岸,城楼巍峨,墙堞庄严。泊岸上人来人往,搬粮运货,商旅队队,驼铃声声,一片繁忙景象。碧波上客舟点点,商帆片片,首尾相连,不见尽头。时有清客泛舟河上,或小酌吟诗,或谈笑风生;偶见小舟隐在芦苇深处,笠翁端坐船头,举竿垂钓。南岸风静水清,鱼翔浅底,鹅鸭戏水,荷艳稻香。岸上绿柳垂荫,含烟笼翠,芳草萋萋,争芳斗艳,莺鹊在枝头鸣啭,鸥雁在草间悄语。好一派南国水乡的秀丽景象!
昔日,郡人、游子频频光顾,都以到此游玩观赏为乐。据《昌平州志》记载,南沙河中出产金翅鲤鱼,明初定为皇家贡品,曾在河边设有官捕户,将捕捞的符合标准的贡鱼每天送进皇宫内廷,供帝后尝鲜。
走在北京市的沙河镇,如果你问起南边的那座大桥叫什么名字,得到的答案十有八九是“南大桥”,这已经成为这座大桥的“昵称”,而它的本名却鲜有人提起,只有说到“燕平八景”的时候,人们或许才能联系到它。
昌平境内自古河流众多,其中水流量较大的是东沙河、南沙河和北沙河。东沙河发源于军都山,出山后奔流南下;南沙河发源于西山,北沙河发源于西北山地,诸源汇集后汹涌东进;三水汇流于南部的沃野之上。因为三条河都叫沙河,所以三河交汇的地方遂名沙河店
宋元时,沙河一片荒凉,当时南沙河北岸只有几户人家,以捕鱼为生,因常泅水,为求济水(渡河)安全,就以“安济”命村名。在明朝永乐以前,沙河上都没有桥,往来皆需木船摆渡。自永乐年间在黄土山前建造皇帝陵寝之后,始在沙河上架设木桥。因昔日的沙河河宽水大,架桥所需木料甚多,架桥、修路等事项都由昌平县出工出料,经办官员唯恐夏季山洪下泄,冲毁桥梁,县小民贫无力购买木料,因此,每年都是秋季架桥,春末拆桥,夏季人来物往,仍然依靠木船摆渡。正统十二年(1447年),刘思义出任昌平知县后,即上奏朝廷:“沙河等处,当天寿山及居庸关道。旧桥用木,每岁秋架春拆,徒劳民力,况圣驾谒陵、官军经行皆不便。乞如清河,甃之以石,庶得坚久。”朝廷采纳了刘思义的建议,决定在南、北沙河上建造石桥。正统十三年(1448年)命工部右侍郎王永寿督工建造南北沙河石桥。竣工后,南沙河桥借安济村名,命名为安济桥,是一座三孔花岗岩石桥。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增接了六孔,变成九孔联拱结构。这座九孔桥全长114.7米,宽13.8米,高7米。那时候,南沙河河宽水深,西衔远山,烟波浩渺。安济桥下的绿柳芙蕖逐年增植,每届阳春,鸟啭枝头,渔舟穿行;桥上行人车马,辐辏穿梭,熙熙攘攘,头上雁鸣旋飞。文人墨客们曾为安济桥畔的美景留下不少诗句。昌平名士崔学履赞美道:
沙河南去锦帆稠,春水偏宜估客舟。
共指灵源通潞水,喜爱幽派即沧州。
尽多沙河眠鸥鸟,俗傍星槎犯斗牛。
畿辅名区多胜绝,楚云湘月共悠悠。
他在《隆庆昌平州志》中也有对燕平八景之一的安济春流景色的描述:“沙河店有安济桥,桥跨河流,渔舟往来,春色可爱。”安济春流可谓名噪一时。
遗憾的是,这番景色并未保持多久。至清初,安济春流的景色就开始失色了,其“八景”之一的位置也被“沟崖双瀑”取代。如今住在桥畔的人家,只有从历史资料中寻找那种桥上赏景、桥下捉鱼的意境了。
1958年西移重建的钢筋混凝土桥于1997年拆除,又建了一座更宽更大的混凝土桥梁,为双向车道。虽说沙河镇远离北京中心市区,但由于地处八达岭高速沿线,每天车来人往,仍然有一种身处闹市的感觉。近年来,随着河道清淤工作的开展,南沙河的环境日趋改善,站在南大桥上环望,看着新桥新景,面目一新的“安济春流”似乎就在眼前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