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四二四)贾岛遗庵
贾岛遗庵
石庵犹有瘦精神,松下清风慰宿魂。
古寺谁敲窗外月,沧桑还忆过来人。
——言泊远












贾岛是晚唐最著名诗人之一。贾岛遗庵是房山旧八景之八,提起贾岛遗庵很多人都会想到石楼二站村的贾公祠,然而贾公祠并非贾岛遗庵。唐武宗会昌三年贾岛卒于普州,被葬于今四川安岳县郊外的安泉山下。家乡人闻讯后,在今石楼镇二站村为其修建了衣冠冢,叫贾公祠。
贾岛墓呈丘状,方圆数丈,高约五尺。墓前建有石亭一座,亭中有大理石碣,是明代弘治年间房山知县曹俊所立,碑文为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书。贾岛墓原有贾公祠、宝顶(贾岛坟)及碑亭,占地一百三十余亩。贾公祠是清康熙年间房山知县罗在公所建,祠坐北朝南,三进殿宇。
实际上,贾公祠和贾岛遗庵没有任何的关系,那曾经被誉为房山八景的贾岛遗庵在哪里呢?我们还是先来回顾一下诗人贾岛的人生。
《新唐书》记载贾岛“字浪仙,范阳人”生于779年,卒于843年,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人;当时范阳包含了今房山一带。明《帝京景物略》载:“今房山有石庵,曰贾岛庵……有贾岛村,一曰贾岛峪。”
据记载,贾岛的出生地是在贾岛峪;出房山城西行,过周口店镇向北而西进入一道山。沟内散居着数十户人家,是安家园。顺着山沟蜿蜒西行少许,高山拦路,沟分左右。右边的山沟北行西折,过煎饼湾,经凉水泉,达长沟峪;左边的山沟就是贾岛故里——贾岛峪,又名贾岛村、贾家村,房山县志标明此处是唐代大诗人贾岛的故居。由于这里属煤矿采空区,村民早已迁出,地名也逐渐被忘掉。但这里青峰乱石,山泉水潭,林密坡陡,鸟语花香,确实是美不胜收。贾岛峪是贾岛的故乡,也是他出家修行的地方,一直为历代文人墨客仰慕,把它列为“房山八景”,名曰“贾岛遗庵”。
目前峪里尚存一些山居遗址,峪的尽头就是贾岛出家为僧的贾岛庵。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剥蚀,沧桑变幻,现在贾岛庵只剩下残存的四五米高的石砌庵基,仍在山坡上巍然矗立着,庵前僧人们用过的石碾上落满了树叶和碎石。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来贾岛峪追踪诗人遗迹,寄托对诗人的敬慕。
与贾岛峪相对望有木岩山,山凹处有木岩寺,贾岛曾有《暮过木岩寺》诗为证。贾岛峪山脊北侧,有松树岭,一棵古松甚是茂盛,传贾岛早年出家,常到此松下消闲,据说“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日出僧未起,寒暑不知年。”这首名为《松下偶成》的诗作就是贾岛在这棵古松下写成的。
诗中写他在夏季的一个夜晚,偶然来到松树下休息,不知不觉地在石后睡着了,松下凉爽舒适,太阳来了尚未起身。松树岭-贾岛松-贾岛;山因树得名,树因人得名,不同一般,如今树龄已上千年,被当地百姓拜为神树的贾岛古松已枯死,不免令人有些遗憾。
贾岛庵建于唐贞观五年,原名无相寺,后来才叫贾岛庵。庙旁的山上有石室为贾岛为僧时所住,负山临壑,风景最为幽胜;这或许就是当初欣赏过此地景色的人所做出的描述。
早年,贾岛庵有石刻“无本万遵尊者像”,嵌于北配殿内壁。无本是贾岛的法号。刻像下端为大房山,山顶簇生千叶金莲,贾岛僧服振锡,独立其上,昂首远瞻,神态超逸,袈裟随风飘展,祥云瑞霭旋于左右。贾岛庵后有一个人工开凿的石室,相传这是贾岛坐禅的地方,石室的门额题“静一”二字。门窗都是由石料雕造的,可启可闭,室内空间宽敞,陈列一具石几,四个石墩,一面石台。东壁上刻着贾岛《寻隐者不遇》一诗。
贾岛庵遗址在贾岛峪尽头路边的一个高台上,上面只有几棵树,地上除了野草和树叶外,什么也没有,高台下有泉水流过,水顺坡而下,穿过乱石哗哗作响,冬天沟底会被冰覆盖。
元代孔进士曾来此凭吊,有《贾岛遗庵》诗传世,从中可见当时贾岛庵的情状:
乱峰青抱石溪寒,中有诗人独倚栏。
夜月龛灯曾礼佛,秋风驴背偶惊韩。
残碑剥落苔封篆,古寺荒凉草压坛。
我有新诗吟未稳,推敲相忆路漫漫。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时任房山知县罗在公拨地三十亩,在现在石楼二站村南的贾岛衣冠冢侧修建了贾公祠,这就是今天贾公祠的前身;之后清嘉庆二十二年贾公祠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修缮,修缮后的贾公祠在1956年被废弃,碑文遗失,后又毁于文革期间。
2005年北京韩建集团自筹资金按唐代风格修复。总占地面积36 188平方米,建筑面积3 040平方米。修复后称为贾公祠公园,又分东西两区:东区为祠区,建有贾公祠主殿“骚坛异帜”,西配殿“月下斋”,东配殿“瘦诗轩”。西区为文化区,主殿“书画堂”,东配殿“文靖流远”,西配殿“云峰西映”。殿内重塑了贾岛塑像、生平及著名诗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