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三一一)明城墙东便门段

标签:
参观北京残存城墙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三一一)明城墙东便门段
明城墙遗址公园,从崇文门到北京城东南角楼,一千五百米长的残城墙。现在残存的明城墙在东城区、西城区,包括东便门段、西便门段和左安门值房三部分。东便门段城墙遗存全长一千五百米,包括自东南角楼至崇文门之间的一段内城南墙及十一座马面、东南角楼之北的一小段内城东墙及三座马面。
明代北京城墙分别建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和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全长约40公里,清代沿用明城墙。
明城墙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约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是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标志。
明城墙只保留了内城的南城垣和西城垣残段。明代北京内城垣的前身是元大都城垣。元大都城垣周长六十里,设城门十一座,城垣全部是板筑夯土墙,高12米,宽31米。明洪武元年(1368),徐达在修整元北城垣的同时,在距北城垣以南3公里的地方,加修了一道新的城垣,新建北城垣的西端正值长河的河床,故将城垣改道,自德胜门以西起,城垣即向南偏斜。造成北京内城西北缺一角。
新建的北城墙较内城其他三面的城垣高且宽,高四丈多,顶宽五丈,而其他三面则高三丈余,顶阔两丈。南城垣是在东、西长安街一线上,1419(永乐十七年),因修皇城营建大内,为把五府六部都摆在皇城前面,便将南城垣向南拓展约0.8公里,即今天的南二环路。
明代修筑的城垣,内城东、西城垣大部分是在元故城垣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其他部分都是重新修筑的。新建城垣墙体夯土层的下面、在深达5米左右的流沙层中,横竖排列着l5层原木料,每层约达60-70根不等,每根长约6-8米左右,直径在20-30厘米之间,绝大部分是红松和黄花松,木料之间都用大扒钉钉死,连接成一牢固整体。夯土层上面还铺有三合土。在墙体外壁包砌大城砖的里面还砌一层小城砖,城砖的下面均垫砌三层衬基石,外部基石露出地表一层,内部基石露出地表二层。城墙顶部海墁一层大城砖。城垣的内外壁全部用砖包砌。整个城墙内外壁均下石上砖,内为土心,墙体高约11.36米,雉堞高约1.8米,通高约13.2米余,墙底层宽约19.84米,城垣顶部宽约16米。城垣外侧周筑“马面”,城垣上内侧筑宇墙。城垣外侧建有齿状雉堞,起盾牌作用。城垣内侧建有字墙,清代城垣没有变动。
尤其是还保留下来了东便门,一座小城门,主要由城楼和箭楼组成。这是目前西便门无法相比的。
1949年后城墙逐段拆除,60年代末北京城城墙相继被全部拆除,仅余局部遗存。并在原址基础上建为二环路,路下为环线地铁。
明城墙遗址公园的城墙大约有两层楼高,在毁坏的遗址上,用征集来的老城墙的砖,加以复兴修整,如今真的有一道与北京站铁路平行的城墙出现在游人面前。城墙成了背景,公园的所有设施和绿地树木都在城墙的南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