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二五六)钟楼

标签:
报时标志参观钟楼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二五六)钟楼
从这里进门
从门外看钟楼
钟楼正面大殿卖茶水
敞开大门迎茶客,不准参观!
导游图
登七十五级台阶上二楼
站在钟楼看鼓楼
亲眼目睹钟楼的大钟
不设敲击的木桩,不能敲击
走出钟楼大院看钟楼
近临后的远观
胡同里的钟楼遗物
钟楼的西侧面
钟楼的东侧面
精雕细琢的劝门
应该是硬山顶吧?
枯枝掩映下的钟楼
大门侧面
游客只能进旁门
钟楼在鼓楼北面100多米,原是元代万宁寺的中心阁,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后来毁于战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鼓楼一起重建,成为钟楼,但不久后就再次被毁。清乾隆十年(1745年)奉旨重建,两年后竣工。这次为了防止火灾,建筑全部采用了砖石结构。
民国十四年(1925)京兆尹薛弼为了使民众不忘国耻,将鼓楼易名为明耻楼,并成立京兆通俗教育馆。至此,钟鼓楼六百余年的报时功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始向民众教育动能转变。京兆通俗教育馆作为北京历史上第一个民众教育馆,开创了民众教育之先河,钟楼则成了教育馆附设的电影院。作为北京开展民众教育的重要场所一直沿续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鼓楼正式改称为“北京市第一文化馆”,1958年成立“东城区文化馆”,钟楼一度为北城的少年活动站,成为该地区重要的群众文化场所。
1957年钟楼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后北京防空指挥部从这里搬了出去。1984年政府拨款重修钟楼,1988年钟楼对外开放,随后作为展览功能的文物建筑得到了保护和利用。1996年,钟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占地约6000平方米,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通高47.95米。底层基座的四面均有券门,内设七十五级石阶可上二层的主楼,比鼓楼的台阶多六级。主楼面阔三间,上有黑琉璃瓦绿剪边覆顶,下有汉白玉须弥座承托,四面分别开一座券门,券门的左右各有一座石雕窗,周围环绕着石护栏。
钟楼整体形状虽然比鼓楼小,但是比鼓楼高出1.25米。
钟楼的正中立有八角形的钟架,悬挂“大明永乐吉日”铸的大铜钟一口。钟高7.02米,直径3.4米,重63吨,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铜钟,有“钟王”之称。它的钟声悠远绵长,圆润洪亮,在过去北京城尚无高大建筑的时代,可以传播几十里远。
铸钟工匠们推选最负盛名的师傅华严做工匠头,带领大家在铸钟厂里铸钟。华严家里有个读书识字、仙女般的16岁闺女华仙。华仙姑娘聪明伶俐,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学会了不少铜匠活儿,耳濡目染间也懂得铸钟的一些妙法。一家人住在铸钟厂附近胡同的房子里,过着舒心的日子。
华严为铸钟耗尽了心血,回到家也是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他茶不思、饭不想、夜不寐。华仙姑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常和妈妈一起掉眼泪。她在思索这次铸钟如此艰难?莫非真像铸龙泉剑那样缺少了灵性?眼看限期无几,她也就有了出奇的打算。
华仙姑娘见他愣神,突然用手指着天说:“爹爹,您瞧那天上是什么?”老铜匠一抬头,只见天上飘来一朵彩云。就在这时,华仙姑娘纵身跳进了铜水炉内。老铜匠伸手一把没抓住,只抓住了姑娘脚上的一只绣花鞋。好端端的姑娘,在熔炉里化作了一团彩雾。老华严看着沸腾的铜水锅,拿着绣花鞋泪如泉涌,大伙儿也纷纷掉下了同情的泪水。说来也怪,顿时炉子里烟火升腾,铜水翻滚,放出了特别的光彩。老铜匠忍痛擦去眼泪发出“开始铸钟”的号令,工匠们一齐努力,大钟终于铸成了,挂到了钟楼上。
大钟铸好了,铸钟厂也取消了,“ 铸钟厂”作为那个地方的地名一直留到现在。铸钟厂里有一座“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就是工匠们祭祀为铸钟献身的华姑娘修的。目前该庙仅存遗址,可是铸钟娘娘的传说,却一辈辈地流传了下来。
根据明清规制,钟鼓楼每天两次鸣钟,寅时的称为“亮更”,戌时的称为“定更”。戌时开始在每个更次击鼓,直到次日寅时。这被称作“晨钟暮鼓”。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师时,钟鼓楼上文物遭到了破坏,建筑幸免于毁。1924年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钟鼓楼也不再用来报时。到了2001年的岁末,为庆祝新年,才重新鸣响大钟和仿制的更鼓。此后也偶尔为庆典或旅游活动奏响钟鼓。
钟楼和鼓楼是北京城最高的古建筑之一,对研究明清两代的建筑工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它们正处在古城中轴线的北端,和南面的景山遥相呼应,互为借景,也是研究北京城规划布局的重要实物资料。这和其他地方的钟鼓楼东西排列位置大不相同。
今天钟楼的大殿里开了一家“钟楼茶社”我刚一推门,就被一名东北妇女告知:这是茶社,不准参观!我反问:喝茶也得到外面喝吗?那儿没有桌椅蹲地下喝吗?她们立刻转嗔为喜说:喝茶可以进来,100元一杯。我再问:有什么茶呀?她们说:什么茶都有!我心想口气真大,也不怕闪了舌头?我得成心难为她们一下:有雪茶吗?这回该她们嘬瘪子了,她们说没有。我再问:有酸枣茶吗?她们还是说没有。我告诉她们:雪茶产自云南,有治疗高血压的辅助功能;酸枣茶产自北京郊区,是老一辈农民自己生产的,市场上没有出售。她们无话可说了,整个大殿空无一人,任我参观。
整个一层大殿已经没有任何物件了,全是茶社的东西,不值得浏览。大钟和文物都在二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