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二五九)燕京八景
(2018-02-04 14:19:23)
标签:
不同年代燕京八景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二五九)燕京八景
中国人喜欢吉利数字,尤其是四、八这样的双数,正所谓式“四平八稳”。北京这样的古都自然不能免俗。
老北京哪个数字用得最多呢?大概就是“八”了,随便一数就能列出七八个,除了燕京八景、八绝,还有老北京的饭馆八大楼、八大居、八大坊、八大春……饮食上老北京还有所谓的八大碗。
“燕京八景”又称“燕山八景”或“燕台八景”等,得名于金代明昌间,后代文人纷纷题诗,遂名闻遐迩。明代李东阳于八景之外又增“南囿秋风”、“东郊时雨”并赋《十景》诗,所以又有“燕京十景”之说。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御定八景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当时均刻石立碑并有小序、诗文。燕京八景的出现,对于后来的风景点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此之后,无论“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以及琳宫梵宇,靡不有八景诗矣”。现代园林、庭院绿化亦借鉴燕京八景,建造景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
燕京八景是老北京著名的八处景点,又称“燕山八景”或“燕台八景”等,产生于金代明昌间,而后代文人纷纷题诗,遂名闻遐迩。
不过各个朝代的燕京八景也有所不同。
金代: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道陵夕照、蓟门飞雨、西山积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元代:太液秋波、琼岛春阴、道陵夕照、蓟门飞雨、西山霁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
明代:太液睛波、琼岛春云、道陵夕照、蓟门烟树、西山霁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清代康熙年间:太液睛波、琼岛春云、道陵夕照、蓟门烟树、西山霁雪、玉泉流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到了清代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更订了名目,御定八景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在每一景点所在地树御碑一通,正面是钦定的八景名称,背面是七律诗一首。 后代史料中多以乾隆钦定燕京八景景名为依据。
后来又增加了几处景点:南囿秋风、东郊时雨、银锭观山、西便群羊、西安双塔、石幢燕墩、白塔晴云、西涯晚晴,此八景为民间燕京八景,绝大多数已经消失。东郊一片工厂,西便门已经处在城市里了,只有银锭观山地处闹市区,后来又立了一块大石头,请溥杰题写“银锭观山”四个大字立在桥南头。如今站在桥上能不能看到西山还真不好说。
不过这里面有几处还值得一提。
南囿秋风。是今天南宛一带是元代的飞放泊,明清两代是皇家养鸟兽的地方,叫南海子。当年这里草木丰茂,林泉溪水,环境优美,每年春秋季节,皇帝常来这里狩猎。 上述景观由于多次劫难已渐消失。近年来政府为了恢复旧观,曾大力绿化,种植了森林,引回了麋鹿,重建了团河行宫等,将成为一处迷人的旅游区。
东郊时雨。在朝阳门外,当初是良田万顷,一马平川。远近农村散落、杨柳依依,尤其是春雨绵绵农民扶犁耕耘的时期,更显出田园风光的乐趣。
银锭观山。北京内城什刹海与后海之间,有一微拱石桥,形状像银锭,故名银锭桥。桥东是宽阔的什刹海,桥西为狭长的后海。站在桥上西望,近处可见两岸杨柳轻拂水面;远眺可见绵亘叠嶂的西山。由远山近水,翠柳银河组成了一幅天然图画,在闹市之中实不多见。其奇特之处在于只有站在桥上才能领略此景,一旦下桥,景色全无。
西便群羊。也叫西便白羊。原在西便门外护城河左侧河坡上的草地中,散落着的白石数十块,长有三四尺,大小形状各异,远处望之,酷似草中白羊,或立或卧或在啃青,与真羊无异,遂为一景。关于这些白石民间传说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说鲁班用法术把石头变成羊,赶来修建北京城,由于延误了时辰,未被用上,白羊又变回石头。
我曾经特地跑了燕京八景中允许参观的六景,在后面会有单独的文章,逐一介绍燕京八景,并附有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