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二二一)马驹桥镇

(2017-12-14 07:51:43)
标签:

历史

传说

流传

至今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二二一)马驹桥镇

 

通州区马驹桥作为京南第一大镇历史悠久的京畿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享誉京城。马驹桥经历了由地名到桥名、又由桥名到地名漫长的历史阶段。 

马驹桥是北京东南郊的大镇,距北京城区20公里。这里的凉水河,实为魏晋北朝时期和元明时期的永定河故道。河上原有渡口。历史上“凡外郡畿内之人自南而来者,东西二途胥出此渡。车之大而驾者,小而挽者,物类之驮者,人之有肩负者、骑者、步者,纷纷络绎,四时不休。”由此可见,经过这里而进出北京的路上是十分繁忙的。

公元618年前后即隋末唐初时,大运河北段即水济渠流经凉水河中段,那时,马驹桥地区是丰盛的草场,当朝在此放养大量的军马。为了便于管理,对公马、种马、马驹分养分牧。马驹桥地区是仔马马场,管理仔马的军民建立了村落取名“马驹里”,马驹里紧挨凉水河南岸。当时河上搭设了一座简易的木质浮桥赖以南北通行,此桥因马驹里而得名“马驹桥”。

又说,元代车沪定河天的凉水河上始建木桥,《日下日闻考》记载,“桥建字圣国,以目为桥”。以便京师东南之行,桥依村而名马物桥 

到底是何时始建木桥,应该由通州区的史学工作者研究,非笔者能做的。
    到了明朝英宗年间,“马驹里”已发展成商贾云集的小镇,又加上与地处皇家猎场海子的出口东红门隔河相望,明英宗朱祁镇狩猎之余,出东红门过马驹桥到马驹里逛街看景,十分消遣。 
    一年夏季,明英宗狩猎后又出东红门想去马驹里看看。突然间,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如注。随行人报:“凉水河水猛涨,冲垮了马驹桥。英宗十分扫兴,转念又想,马驹里如此繁盛,应该修一座像样提桥,方便百姓更方便自己。于是,他对随行的大臣们说:“马驹里修桥,国库无币银可拨,我带头掏腰包,算作办点善事吧。”皇帝出资,大臣们哪个敢怠慢,争相解囊。当时的著名皇家土木巨匠蒯祥愿义务设计。由于是皇帝带头集资,加之蒯祥的设计,一座九孔石拱桥于天顺八年,即公元1464年建成,桥长25丈、宽3丈、上有雕栏。英宗皇帝亲赐“宏仁桥”,彰显宏大的仁政工程。

可老百姓仍习惯称之“马驹桥”,一些乡绅土豪也模棱两可地叫它“宏仁马驹桥”,驹出了名,马驹里也随之改叫马驹桥镇。

同时在桥东头建了一座碧霞元君庙。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元君诞辰日,京城士女竞相前往进香。进香者均头顶一尊元君像,背负着楮锭即纸钱,有的走一步即拜一次,一路上步步叩拜,走三天才能到庙上。有的走五步一拜,或十步二十步一拜,走一天即到了。沿途旗幡飘扬,锣鼓声噪,十分热闹,足见这座碧霞元君庙的香火之盛。

明清时期北京城四郊有五座碧霞元君庙,俗称“五顶”,即东直门外东顶,德胜门外北顶,蓝靛厂西顶,大红门外南顶,草桥中顶。也有说南顶就是宏仁桥头的碧霞元君庙。为什么碧霞元君庙在北京称“顶”呢?这大概与北京进香的人头上都顶着一尊碧霞元君像有关系,或者是碧霞元君在北京被尊为“泰山顶上天仙圣母”的缘故。

清乾隆三十八年,即公元1774年,重新修葺宏仁桥和碧霞元君庙,马驹桥改九孔为七孔,改称马驹桥。桥南侧修桥亭两座,内立乾隆亲书御碑修桥记。现在残碑移至通州西海子公园葫芦湖边。正是因为马驹桥是进出北京的大道之一,又有香火极盛的碧霞元君庙,所以在这里形成一个大型村落,这就是马驹桥镇,今属通州区。

1964年,马驹桥拆毁建水泥大桥,碑亭毁于“文革”。 所以此地空余“马驹桥”地名,并没有真实的桥了。通过本文您即可以了解马驹桥的历史,也可以在脑中遐想。也许以后这里会出现当年马驹桥的图片或者视频,给人们以真实的了解。

原先马驹桥是作为亦庄第二生活区提出规划,后来大兴和开发区合并,发展方向转向西南,开始发展大兴区域,由此马驹桥就边缘化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