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八六)校场口
标签:
古老北京历史变迁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八六)校场口


很有特色的二层楼只剩下一层了,也不一定保住

里面仍有人住

今天的校场口胡同

看不见碎砖烂瓦的校场口

十年了,不再拆,也不建

这里也有人住

挡板也挡不住断壁残垣

书记已经走了,标语还没摘掉

最后的水果摊

居然还有没拆的楼

挡板不够高呀

我看到唯一的完整院落

校场一到五条都没拆

还有一个修车摊

今天的校场口胡同

这里面不止一户人家

半边露天,半边住人
在宣武门外大街路西,有一条胡同叫校场口,特别得说一下,校,在这里读作叫,校场,乃旧时操练比武之场所。不读笑!校场口胡同是东西走向,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老墙根街。因军队演武、操练得名。
大街上有公共汽车站、无轨电车站,北京的老百姓都说是“笑”场口,109路使用语言录音报站名时,终于把念了几十年的错字改过来了,报“叫”场口。我不止一次的表扬他们。
明代有将军教场一、二、三、四、五条胡同地名。清镶蓝旗驻宣武门内,营房设槐柏树街西侧。清朝各旗均在所在宣武门外设教场、演武厅、熟练骑射、操练技务。清沿袭明朝旧制而用之,校场口就是出入校场的地方。后来道路两边开设了商铺,供应兵将们一些生活用品乃至酒肆、茶馆、饭店,遂成了一条街。教与校通用。1965年定名,至今从校场口往北仍有校场头条、校场二条、校场三条、校场四条、校场五条,这五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南头都是到校场口为止。
清代规定,提督每月都要检阅一次部队,看看部队的训练情况。这种检阅都是要在校场进行的。校场就是那时操练或比武的场地。
民国初年设立清史馆,赵尔巽等编写的清代历史未定稿,《清史稿》称:八旗“旗营校阅之时,自七月开操,至次年四月,该校场于九门之外,将军都统、副都统掌校阅骑射枪炮之事,第其优劣,以为赏罚”。它表明,宣武门外校场,乃九门校场之一。清光绪年间,此处除有操场、校场之外,还有高大的观礼检阅台,地域、规模很大。大约在光绪末年,废八股,废旧式弓箭比试及科举制度,校场遂废。街道没废,生意照旧,此地逐渐成了居民住宅区。
唐代李濯在《内人马伎赋》中说:“人矜绰约之貌,马走流离之血,始争锋於校场,遽写鞚於金埒。”
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一中说:“淳熙己酉十月二十八日,车驾幸
候潮门 外大校场大阅。”
当代杨朔在《蓬莱仙境》中说:“再瞧那一个去处,仿佛是清朝时候的‘校场',我小时候常去踢足球玩。”
去年秋天,的校场口胡同里还是一片狼藉,到处都是碎砖烂瓦。平房拆了差不多有十多年的功夫了,楼房也没建起来,连地基都没挖槽。一想也是,盖好了的楼房还卖不出去呢,再盖卖该谁去呀?房地产开发商比猴儿都精,买地就冒傻气了,还接着傻?就这么搁着吧!算是捧着一个烫手的山芋。可是今天我再去这儿,为了这篇博文打算拍几张照片,熟料胡同两边竖起了蓝色、灰色的挡板,遮住了往日满地的碎砖烂瓦,但是遮不住断壁残垣。一条扭转的红色标语透露了端倪:上面写着:欢迎××书记检查工作。
从胡同东口走进去,到了向南北分岔的地方,一座红色的两层旧楼显得与众不同,上面有西式的雕刻,不知道它的来历。今天一看也拆了。
到现在已经400多年的校场口,今天竟然成了这般摸样,虽说这只是建设过程中的样子,但是这个建设的前奏也太长了!长得让人心烦意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