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五七)菜户营
菜户营村,据《北京百科全书》丰台卷记载:菜户营村属于丰台区卢沟桥乡管辖,明代成村。辽南京启夏门及于越王解,永平楼,万胜殿均曾座落在附近。宋宣和四年(1122年)金兵攻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从菜户营村入辽南京南门,在丹凤门球场(在今菜户营)接受辽国投降,并入万胜殿(今菜户营偏东)接受百官朝贺。
菜户营村始于明代永乐五年(1407年),因有菜户聚集于此而得名。目前已知史料证实,至今村名未改,已有600余年历史。
明代以前,此处空旷并无村落。据辽南京城复原示意图所显示,辽代时此地为南京城,北有丹凤门、万胜殿,南为兽夏门于越王解及永平馆,东为球场。金代时此处为金中都之一部,地处广阳坊南,清胜寺北,丽泽堂西,富义坊东,可查看金中都城图以证实。元代时因都城在北,故该处为金宫故址,未襄及城区之内,亦无历史记载。明太宗朱棣定鼎燕京后,此处位于京城南城之外,与南城鸭子桥相连。永乐洪熙年间朝廷为充实京师人口,大量从山西等省迁徙人口入京,其中,大量种菜之菜农被安置于此,所种蔬菜直接供应宫廷和官府。并设上林苑嘉蔬署加以管理。南菜园菜户营等村名均形成于此时。
在明朝时,菜户营为御膳房嘉蔬属(即:御膳房蔬菜供应中心)所在地,是宫廷用菜的集散中心。四季均有各地进贡的贡菜在此周转,押运的官员也在此进行交割;因为交通运输的不便,直隶供应北京的蔬菜的菜农,也大多晚间在此休息后,第二日清晨,再到菜市口销售。久而久之,就有了菜户营的地名。
据翟乾祥在《马铃薯在明代引入京津后的推广》一文中称:明代供应皇家蔬菜有上林苑嘉蔬署专业菜户,至今北京右安门还有菜户营的地名,即指此也。《以宅园命名的胡同》一文也称今宣武渑白纸坊西街以南的南菜园是明朝嘉蔬署下的菜地。嘉蔬署建于永乐五年(1407年)。当时有菜地近一百二十顷,专供皇宫及光禄寺内阁等衙门蔬菜,由附近菜户营的菜户来种,这些菜户大多来自山西……虽然嘉蔬署及其建筑早就没有了,但现仍留下菜户营南菜园……等名称。另据于杰、于光度所著《金中都》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证实。
菜户营村中原有一座广恩寺古刹,现已无存。明代中叶,这里发生菜农集体逃亡山西事件。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帝命在菜户营附近建九莲慈阴寺,其他嘉蔬署所辖之地,面积达100亩,由内宫监太监王德化奏请归寺征租。寺庙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万德殿、地藏殿、敏慧殿、善法殿等,均已无存。
菜户营村是武术之乡,旧有民间体育花会组织“飞叉老会。”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菜户实为宫里的老太监和老宫女出宫以后结成的假夫妻。《明史·王振传》上讲,明英宗朱祁镇的奶娘曾恳请明英宗做主,将其许配给当时的大太监王振,结为菜户。而王振夫妇则选择了今天北京城南菜户营这个地方做为居住地,从此,此地便被称为菜户营。相关资料在《北京志》上也有记载。
随着社会的发展,菜户营村造已经城市化了,成为北京城市区西南的一部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