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廿九)朝宗桥

标签:
古老北京历史深厚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廿九)朝宗桥
朝宗桥又名北河沙桥。在昌平区沙河镇北一里地,跨北沙河与横跨南沙河上的安济桥相对,相距2.5公里。明朝迁都北京,在天寿山建陵墓,先后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拆掉南北沙河水上的木桥建石桥,北曰“朝宗”,南曰“安济”。朝宗桥为七孔石桥。全长130米,宽13.3米,中间高7.5米,七孔联拱结构,桥两旁有石栏柱53对。是明朝帝后、大臣谒陵北巡的必经之路,又是通往塞北的交通咽喉。它与卢沟桥、永通桥(俗称八里桥),并称为“拱卫京师三大桥梁”。
朝宗桥桥侧不远有巩华城,是明代帝王行宫,也是当时的驻兵之所,用以守卫京师北门。大桥北端东侧有明万历四年(1576)立的螭首方座汉白玉石碑一座,通高4.08米,宽1.1米,厚0.39米,立有明万历四年石碑1通,碑额正背俱篆书“大明”二字,碑身镌刻大字“朝宗桥”,现在已经用玻璃罩了起来,起到保护的作用;大桥南端也有一个低矮的小石碑,高约六七十厘米,碑身也镌刻“朝宗桥”三字。朝宗桥地扼京师通往塞外要道咽喉,亦为明代帝后前往天寿寺山谒陵朝宗祭祖的必由之路。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关于朝宗桥在附近方圆几十里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相传明朝以前,这沙河上并没有石桥,明朝皇上在昌平修筑皇陵以后,南来北往感到非常不便,就派了两个大臣在沙河上修桥。一个是忠臣赵朝宗,另一个是奸臣,人们连他的名字也不愿提了。赵朝宗主修北大桥,那个奸臣主修南大桥。赵朝宗兢兢业业修桥,仔细清河底,选上好石料,精工细做,所以北大桥修的比较慢。那个奸臣贪污了不少钱,必然要在施工中搞鬼,桥墩外面用石头垒,里面填的全是沙子。这一来南大桥很快就完工了。奸臣急忙飞马跑进京城去报功。
皇上见他来报功很高兴,并问起北大桥的进展情况。这奸臣便信口开河地说:“北大桥还早着呢!”皇上听了十分生气,便派了个亲信太监到北大桥去察看。那个太监到了北大桥工地,这时北大桥已快修完了,赵朝宗听说南大桥已经完工心里很着急,只顾忙着干活了,也没顾上七碟八碗地招待他。这可把平时耀武扬威惯了的太监气炸了,他二话没说,拨马就走。到了德胜门,那个奸臣正在城门口等他呢。奸臣一看太监的气色,便知道赵朝宗把他得罪了,心里甭提多美了。他笑嘻嘻地迎上去,把太监让到自己家中足吃足喝,款待好几天,末了还送了不少金银之物。
那个太监上朝见到皇上后,便把赵朝宗说得从头到脚一无是处,然后又把南大桥如何壮观坚固吹捧了一番,说得皇上连连点头。正说着赵朝宗也上朝来了,报告北大桥已经竣工。皇上也正想找他呢,便把脸一沉说:“你怎么刚来?人家南大桥早完工了。”赵朝宗说:“臣只知努力修筑北大桥,不知南大桥完工为何如此之快。”皇上又问:“北大桥花了多少钱?”赵朝宗便把银簿呈上。皇上一看比南大桥用银几乎多一倍,脸色就更加阴沉了,厉声质问:“这是怎么回事?”赵朝宗说:“臣只知努力修筑北大桥,不知南大桥用银为何如此之少。”那奸臣立刻跳出来:“你不知道我怎么花得少,我可知道你怎么花得多。修桥的事瞒不了我,根本用不了那么多银子,你把银子揣腰包了。”碰上这么个血口喷人的坏蛋,赵朝宗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他越说不出来,皇上越信以为真。一气之下,皇上就令人把赵朝宗推出午门斩首,又给那个奸臣晋封了官位。
可是,纸里包不住火。几年以后的一个夏天,京北接连下了十几天暴雨,沙河水暴涨上来。北大桥屹立在洪峰之中岿然不动,南大桥可顶不住了,只听惊天动地一声响,南大桥坍塌了,桥墩里埋藏的沙土全都显露了出来,一下子被冲得干干净净……。
这时皇上才明白上了当。为了给自己遮羞,他便传旨把那个太监和奸臣一块绑着,推出午门斩首。又命人在北大桥的桥头竖起石碑,刻上“朝宗桥”三字以示纪念。这碑是万历四年立的。
近六百年的时间过去了,朝宗桥依旧如故,可是南大桥早已无影无踪了。如今,每天都有无数路过沙河的人和车,看也不看桥和石碑一眼,而从小生长在桥边的老人们,也鲜有人讲述朝宗桥的传说。
如今这三大石桥名声各不相同,卢沟桥因“七七事变”和而闻名天下,更因精美的雕刻留下了“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歇后语,它在欧洲被称为“马可·波罗桥”;永通桥却以八里桥批发市场闻名北京;唯独朝宗桥默默无闻,就连每天经过这里的公共汽车售票员都没听说过,真够惨的!我到了这里亲眼看到朝宗桥才明白,原来这座桥栏板和石柱都是用花岗岩制作的,柱头仅是简单正方体和三道刻纹,没有雕花,更也没有装饰,麻面示人,尽管结实,但质本粗糙,绝不光滑,也少美感。桥面上铺了一层厚厚的沥青,看不出原来的石板是什么样的了。
走到桥下,垃圾成堆,枯草丛生,一坑坑污水臭气扑鼻,桥北还设有水质监测站,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工作的?这样的沙河,这样的朝宗桥,怎么让人喜欢?没有臭名已经很不错了,遑论美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