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二十)汇通祠
标签:
古老北京故事迷人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二十)汇通祠




就在北二环南侧

山海楼和龙船构成了西海的突出景色
土山下一块小小的水塘
郭守敬屹立水中远眺西海
山海楼为西海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似乎在指点如何解决北京今天的缺水问题
春江水暖鸭先知
山门紧闭的汇通祠
怎么老是修缮呀?
侧面远眺
只有火锅和烤肉,不用厨师
有保安守门,没有预定不准进去
树林掩映中的郭守敬纪念馆
大家都喜欢这里
通汇祠在什刹海西海西北小岛上,从积水潭十字路口向东走几十米就是了。
通汇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旧称法华寺,又称镇水观音庵,应该是个尼姑庙。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建,赐名通汇祠。同年乾隆御制汇通祠诗:“一座湖亭倚大堤,两边水自别高低。片时济胜浮烟舫,春树人家望转迷。”“烟中遥见庙垣红,瞬息灵祠抵汇通。雨意溟蒙犹未止,出郊即看麦苗芃。”
通汇祠祠坐北朝南。山门一间,歇山调大脊筒瓦顶,石券门,棋盘大门两扇。前殿三间,硬山调大脊,筒瓦顶,配房东西各三间,硬山调瓦顶。后楼面阔三间,二层楼前出轩,硬山调大脊,筒瓦顶,出轩部分为悬山箍头脊四檩卷棚,配殿东西各三间,硬山调大脊筒瓦顶,匾曰“潮音普觉”,“功兼利济”。
祠内有巨石一块,纹如鸡狮,称鸡狮石,鸡左向右走式,狮右向下伏式,清人樊彬《燕都杂咏》这样描述:“鲜彩临风展异姿,摇光耀日具威仪。陨星天使成良构,不数当年断罄奇。”附近有水关,石螭在南岸。石雕镇水兽是雕在石板上的一头爬行四脚怪兽。长约1.90米,以上为拆除前原制。
祠外土山北侧有中国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撰文的《重修汇通祠记》。其中的“寻得旧碑;立亭护之”,指的即是20世纪80年代西城区政府在大规模整治什刹海修复重建汇通祠时,找回了乾隆御制诗碑,在汇通祠后紧靠北二环路边建一石亭,并将石碑立于其中。这通乾隆题汇通祠诗碑,是从北京石刻博物馆找回来的,它是重修后的汇通祠至今保留下来的历史原存遗物。因其形状好似一把剑柄,也被称为“通剑碑”。
1976年修建地铁时汇通祠全部拆除,1986年动工重建,但水关及石螭已无原貌。因有元都水监即位于积水潭畔,郭守敬曾任都水少监,乃改祠为郭守敬纪念馆。1988年10月1日建成开馆
我去的时候,很多人爬上山都吃了闭门羹,原来“正在装修”回来后查阅资料,发现也有人称:“我去了几次,都没遇上开馆。”看来这里闭门时多,开门时少。
据偶尔有幸进去的人介绍:院中立有郭守敬汉白玉石雕像,正房一排为展厅。小小的院落,一个一进的四合院,四个展厅。主要讲述了从元开始北京城作为都城,城内水系和水利设施的逐步建设和变迁。还有郭守敬的天文学成就。
山上的汇通祠不开门,郭守敬纪念馆不能参观,但是汇通祠垂直向下的地方有一座釜山餐厅却开门揖客,如果餐厅能够把上山的汇通祠一并租了下来,全都开成餐厅那就好了,谁都可以进去了。
汇通祠是北京市重点保护单位,是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的一处标志性景观,祠前面的湖面上最惹人注目的一座古典建筑和龙船画舫竟然也是餐厅,它和釜山餐厅比肩而立,名曰“山海楼”。这里不接待散客,只接待预订客人,人均最低消费680元。
不准参观、不能吃饭,在外远观还被允许。作为没钱没势的普通游客已经足以,夫复何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