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六)一尺大街

(2017-01-08 20:20:38)
标签:

北京

最短

大街

见证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六)一尺大街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六)一尺大街
一尺大街东端,地面中央就是东端的地标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六)一尺大街
东端的地标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六)一尺大街
西端的地标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六)一尺大街
一尺大街的西端,地面中央就是西端的地标

    北京有一条最短的大街,名叫“一尺大街”,它在东琉璃厂大街东头和杨梅竹斜街西头衔接的地方。再说具体点就是东琉璃厂大街东头往南拐再往东一拐就是这条儿大街的开始了。原来我在宣武区粮食局上班时,经常路过这里。好像记得那时这里还有路牌。

现在这条大街归属杨梅竹斜街了,只有地面上两头各有一块长条的铜牌上面写有“一尺大街”四个黑字,这是一尺大街的地标。安置地标是为了引起人们对北京胡同和老北京文化的关注。

我没带皮尺,无法丈量,只好安步当车,徒步丈量。从东向西只走了42步。我的腿短,步子也小,一步只有65厘米,应该有27米长。网上有的说是十来米长”,有的说是“长约三十米”,我觉得后者说的应该不谬。

当初,胡同路北三个门脸,全是刻字店路南三个店铺西边大酒缸,中间铁匠铺,东边理发店,紧挨着樱桃胡同北口。这是北京胡同的缩影。

一尺大街虽不长,年头却不短。清末进士陈宗蕃1931年所著《燕都丛考》的记载:“自杨梅竹斜街而西曰一尺大街,又西曰琉璃厂。”从他著书今,一尺大街有八十年的历史了。1993年出版的《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记载,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时,将此街南侧短小的死胡同喜兴胡同及一尺大街并入。”而在2012年,政府又将它所在的杨梅竹斜街当作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新模式的试点,一尺大街虽经变化又“再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尺大街的旧貌虽已不见,但是钉在地上的地标却时时提示着人们它的存在。在我昨天来到这里的时候,正好遇到两拨讲着英语的外国游客,我顺便告诉他们这是北京最短的大街,他们也很感兴趣,纷纷拍展留念。我想仅靠钉在地上的铜牌还不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低头走路的。最好能有一块大一点、竖起来的指示牌,告诉人们它的存在和历史,也许这更管用。

附:

我的老同学大学毕业分配到了襄阳,在哪里工作生活了五十年。看了我的博文勾起了她的无限怀念。怀念,是远在祖国各地的北京人对北京的最珍贵的礼物,也是他们独有的。我无法代表北京,但我还是要说一句:北京人永远挂念着你们,同一块土地上长大的人!

听听她对北京的记忆:

 

    “一尺大街,好熟悉的地方好陌生的街名。小时候我家就住在与这条大街南北相接的延寿寺街再东西向的胡同(羊肉胡同)里。延寿寺街当时有两个著名的酱园一一王芝和,王致和。八宝菜曾是我的最爱,至今我还能回味起那装在红纸罩盖下的黑色近似元宝型的小篓中造型可爱色彩纷呈品种众多的咸菜。(这可能造就了至今能用咸菜下饭的我)也许每天必经门前过而久闻其味吧,我打小儿就不吃他们的酱豆腐臭豆腐(哈哈!可笑吧。)从不到七岁起我每天从羊肉胡同西口出来走进延寿寺街再拐进琉璃厂再向北拐到北师大一附小一附中,这一走就是九年。杨梅竹斜街我走过多次,可就不知道这一尺大街的大名,你说怪不?感谢老同学发此帖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勾起了我喜逛琉璃厂,喜看橱窗里的文物宝贝,喜看荣宝斋的字画,喜闻一得阁的墨香,喜喝信远斋的酸梅汤,喜吃他家的牙签上只插一个的冰糖山楂,最难忘的是过春节时的厂甸,那高过人头的大糖葫芦,那色彩缤纷随风转动还嘎嘎响的风车,那抖起来嗡嗡叫的空竹,那喝起来味道怪怪的豆汁……再次感谢你,老同学!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六)一尺大街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电脑版的请转发或“喜欢”,手机版的请点击手机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更欢迎您点击手机蓝色小字“阅读原文”,这样您就可以进入我的博客,里面有很多篇有图有文的内容可以供您欣赏。

    您的转发和分享,对我很重要。谢谢您的支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