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做校对的故事

标签:
下岗之后努力学习 |
分类: 往事回首 |
1998年,随着全国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我下岗了。自己干卖粮食年纪大了,没有车,有人要也送不了。给单位干,卖了不给送,也不给工资。这是逼我呀!我卖了这么多年粮食,做过主管业务的副所长,做过区粮油议购议销公司的副经理,这还能难倒我?活人还能让尿憋死?我一边卖粮食,一边寻找新的出路。
正好那时《光明日报》社五楼有个屋子招校对员,我就去了。经过付费的简单培训就上岗了。其实这就是一个河南人的私人机构,做了校对不给钱,拖着,拖到年底就搬家,让你找不着,就一分也不用给了。好还我们几个是北京人,三打听两打听就找到了,搬到虎坊桥水泥公司的楼上了,他这回跑不了了,终于给了钱。外地的找不到,就全都给坑了。
从此我也长了记性,私人的不干!专给正规的出版社做校对。北京的出版社在全国是最多的,咱们自己找。我卖粮食推销的是实物,做校对推销的是自己的能力,道理是一样的。这时我专门向出版社推销粮食,然后承揽校对工作。记得我去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送粮食后来到编辑部,要求做校对,各位编辑都很惊讶!我告诉他们我是下岗职工,为了生存,必须的拼搏。当他们听说我正在为几家出版社做校对的时候,也就放心了。当我蹬着三轮车回来,车上还有一捆书稿时,传达室的一位老先生说:我在这儿干了一辈子了,就没看见过卖粮食的还能做校对的。我笑着回答:卖粮食的也不都是怂包软蛋。
给《中国食品报》社送粮食时,顺带还送去了一篇稿子。他们食堂的人也都知道了这个卖粮食的还能写稿子。不过这时不再写长篇的稿件了,只写一些一千多字的稿件了。食堂的人专门爱看我写的稿件,他们说:你送来的粮食应该不会有假的吧?我说肯定的,这是国营的。
那时,我做校对的出版社有中国金融出版社,这是彭毅帮助我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是胡春木帮助我的。还有中医古籍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团结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更有国家图书馆历代名家藏书目录编委会的人请我做异体字、繁体字的校对。李亦雄、谢俊平还为我推荐了他们的大学同学周兴俊,联系了兵器工业出版社、中国年鉴出版社和他自己的一个公司。王志平也积极为我联系中国石油出版社。感谢两届文科班同学们的热情帮助,让我度过了那个艰辛的年代。
只有一位同学当我请他为我联系一些校对工作时,他说:这不是必须的!一口回绝了我的请求。这是他的口头禅,凡是他不想做的事情,他都会这样说,上学时就这样。这让我想起了在学校时他用我的铜墨盒钉桌子,把紫铜的墨盒底砸漏了;借我的自行车把前插子撞折了,虽然他给简单的焊接上了,隐患仍然存在。害得我父亲又花了二十多元换了新的,这可是我们家将近半个月的生活费啊;80年代他求我给他们家买绿豆,那时买绿豆只有夏季三个月,一人一年才一斤半。我给他买了五斤骑车给她母亲送去。想不到他竟是这样的人?这只能怪我愚钝,没有早睁开眼!
一些私人的打字录入公司也觉得我做得好,也无偿的为我介绍出版社,文物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就是他们给联系的。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刚退休的社长,策划了一本《全国优秀教师论文选》,请我找人做校对,这是收费的论文,当时一篇论文大概收五六百元,为了评职称,一些贫困地区的教师拿不出来,只好两三个人署名一篇文章。这位老社长倒是信任我,初校、二校、三校、核红都交给我了,最后连审核胶片也让我负责。这些论文水平参差不齐,差的多,好的少,优秀的凤毛鳞爪,有的人连什么是论文,什么是散文都分不清;有的人用的稿纸连卫生纸都不如;有的论文曾经在地方杂志上发表过,可是仍然出现不止一处错误。作者时候从幼教到大学老师,出版社真是就为了钱。
我们几人除了逐字逐句的审核,所有的数学、化学、物理例题全都重新推导了一遍,所有的图形也都重新审核了一遍,英语单词、语法也都仔细地看了。比如文中有“三角形ABB”,我们就要根据下面的解题判断出哪个角是C,而不是B,改过来。这可比单纯的文字校对麻烦多了。
我清楚的记得,在民族大学出版社一个小屋里的那几天王效毅还来看望了我。
我做了十几家出版社的外聘校对,只觉得北师大出版社和金融出版社书稿的质量最好。要求严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