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2015-05-19 17:42:14)
标签:

历史

文化

保护

郊野

旅游

分类: 锦绣河山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我在2014年春、2015夏两次来到通州区的张家湾镇张家湾村,拜访张家湾古城楼、古城墙和通运桥。

    元代有个万户叫张宣的督海运到此,故名张家湾。1534年(明世宗十三年),为保漕运和通州储仓命脉议定建张家湾城,费用由犯官赎身之钱,绅士商民捐献,皇帝所减膳食银两组成。建筑木料取自皇家营建所余所剩,砖瓦由各窑厂运送积压所存,石料取自废残庙零碎所凑。施工人员由通州卫的士卒和商家出钱所雇之人组成,因边警之需而急就,在巡按御史董尧封及王用祯等人的督催之下,两个月建成竣工。大学士徐阶撰《张家湾城记》。 
     张家湾城随河岸地势而建,基本呈刀字型,周围九百零五丈,厚一丈一尺,高二丈一尺,内外瓷砖,中夯实土,设守备一员,率军五百人守城。东城墙筑在河边,陡然而立,南北一条直线,但高低不齐,因此城南北长,东西南部宽,西墙短直,东墙甩弯,南墙略宽,北墙稍窄,形成了不规则的刀字形状。五门依码头所需而建,并不对称,南墙出门过桥便是热闹的市场,且有人市,冯魁卖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西墙紧临码头,北部低洼并将萧太后河与护城河相通。西门设在进京大路的码头之前,北墙又与通惠故道相连。三条路通往北京:一条北向经通州到朝阳门,一条向西入东便门,一条往西南进广渠门,为运盐道。铁牛寺门正对大路。东墙随河折转,南部即是大运河,北门通皇木厂,南便门通盐厂和江米厂,四门歇山顶城楼,东与南两面三处水关;用以排泄城中积水。但城北部略洼,城墙略矮。

张家湾曾经是京杭大运河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有专门的客运码头和货运码头,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明朝时建城,明清两代,张家湾城地位非同小可,明朝不次于居庸关、山海关;清朝不逊于右弼良乡,异常繁华,一直有“先有张家湾,后有通州城”之说。当年这里千帆汇聚、百货云集,一派繁华景象。巨大的客流带来了商业的繁荣,当年的张家湾城内商号林立:天圣斋、天成楼、天顺当局等,曹雪芹家在这里也有几处产业:当铺、二友轩、庆和成、济生堂、永元号等等,共计近百家。河深墙高,柳绿桃红,码头繁忙,水波荡漾,游人如织。后来由于运河淤塞改道,往来船只不再经过这里,清朝中期开始逐渐衰落。 

张家湾城建成以后,在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1612年(万历四十年)、1631年(清崇祯四年)曾经重修,清代还有重修,但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到了1883年(清光绪九年)城墙已有多处残破,但城楼尚完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本侵略军占据张家湾城,拆毁城墙修建炮楼。此后,1945年国民党军占据张家湾时拆毁了城楼。到这时,在通州历史和京杭大运河漕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张家湾城,只剩下了断壁残垣,风光不再。

1995年,“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被列为第五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北京市文物局在城址西端树立了艾青石制的北京市政府文物保护标志;2013年,“张家湾城墙及通运桥”作为大运河北京段的一部分,被并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内;2014年6月,京杭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46个项目。

上世纪90年代张家湾古城被全部拆除。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半截城门楼是1992年、2007年通州区人民政府两次出资修复的原南门东段城垣遗址120米和仿建城门洞,下面的半截砖结构已经完成,可是始终没有大门的踪影。上面的木结构至今根本没建,只是留下了柱基。据了解,按照城原样还修复西端20米,可是两次去都没有看见,修到哪里去了?20米长的城墙可是藏不起来的。两次拨款、23年时间只修复了这么一点点?据当地老百姓说,去年年底又拨款50亿元,疏浚萧太后河,目前已经开工,不知何时能够竣工?不知能否经住时间的检验?

据称修复的城墙高7米,厚35米,外壁砌城砖,上设垛口,中夯灰土,顶铺方砖,下半部用原城旧砖,石灰灌浆。其余80米保留原来残貌,高4米。在东垣西折北转临通惠河处还有一段50米城基。修复的半截城楼已经开始出现损坏,站在半截城楼上向南看,看到一片红瓦屋顶的农村排房,向北看垃圾遍野,即使想象力再丰富,无论如何也想不出“城内商号林立、游人如织”的景象,更想象不出原来花枝巷“人来人往、热闹异常”的景象。

历史上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张家湾在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镇域文化氛围。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描写的十里街、花枝巷的原型即出自张家湾,镇内出土的曹雪芹墓葬刻石更是引发了红学界关于一代文豪著书并长眠于此的激烈辩论。众多的名人轶事和历史典故使张家湾这座千年古镇处处渗透着迷人的传统文化气息。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张家湾的辉煌,已随流水东去,逐渐被人遗忘,只有这些残存的古迹,依然一年又一年,默默地守在古镇旁,成为那段历史无言的见证人。修建于辽、明两代的通运桥、矗立于萧太后河畔的古老城墙、历经600年风雨的老槐树、京杭大运河故道遗址、漕运巨石、千斤石权,这些由历代张家湾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无不见证了这座古镇的繁荣与沧桑。

乘车路线:从四惠交通枢纽乘322路公交汽车到新华大街下车,往回走100多米,在高架桥下换乘801路公交汽车到张家湾下车,过马路往回走20余米,就看见一块蓝色的大牌子“张家湾镇村”进去走50米是一个岔路口,走左手的小路即到。


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电脑版的请转发或“喜欢”,手机版的请点击手机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更欢迎您点击手机蓝色小字“阅读原文”,这样您就可以进入我的博客,里面有很多篇有图有文的内容可以供您欣赏。

 您的转发和分享,对我很重要。谢谢您的支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