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张家湾古城墙
标签:
历史文化保护郊野旅游 |
分类: 锦绣河山 |
我在2014年春、2015夏两次来到通州区的张家湾镇张家湾村,拜访张家湾古城楼、古城墙和通运桥。
张家湾曾经是京杭大运河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有专门的客运码头和货运码头,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明朝时建城,明清两代,张家湾城地位非同小可,明朝不次于居庸关、山海关;清朝不逊于右弼良乡,异常繁华,一直有“先有张家湾,后有通州城”之说。当年这里千帆汇聚、百货云集,一派繁华景象。巨大的客流带来了商业的繁荣,当年的张家湾城内商号林立:天圣斋、天成楼、天顺当局等,曹雪芹家在这里也有几处产业:当铺、二友轩、庆和成、济生堂、永元号等等,共计近百家。河深墙高,柳绿桃红,码头繁忙,水波荡漾,游人如织。后来由于运河淤塞改道,往来船只不再经过这里,清朝中期开始逐渐衰落。
张家湾城建成以后,在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1612年(万历四十年)、1631年(清崇祯四年)曾经重修,清代还有重修,但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到了1883年(清光绪九年)城墙已有多处残破,但城楼尚完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本侵略军占据张家湾城,拆毁城墙修建炮楼。此后,1945年国民党军占据张家湾时拆毁了城楼。到这时,在通州历史和京杭大运河漕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张家湾城,只剩下了断壁残垣,风光不再。
1995年,“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被列为第五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北京市文物局在城址西端树立了艾青石制的北京市政府文物保护标志;2013年,“张家湾城墙及通运桥”作为大运河北京段的一部分,被并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内;2014年6月,京杭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46个项目。
上世纪90年代张家湾古城被全部拆除。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半截城门楼是1992年、2007年通州区人民政府两次出资修复的原南门东段城垣遗址120米和仿建城门洞,下面的半截砖结构已经完成,可是始终没有大门的踪影。上面的木结构至今根本没建,只是留下了柱基。据了解,按照明城原样还修复西端20米,可是两次去都没有看见,修到哪里去了?20米长的城墙可是藏不起来的。两次拨款、23年时间只修复了这么一点点?据当地老百姓说,去年年底又拨款50亿元,疏浚萧太后河,目前已经开工,不知何时能够竣工?不知能否经住时间的检验?
据称修复的城墙高7米,厚35米,外壁砌城砖,上设垛口,中夯灰土,顶铺方砖,下半部用原城旧砖,石灰灌浆。其余80米保留原来残貌,高4米。在东垣西折北转临通惠河处还有一段50米城基。修复的半截城楼已经开始出现损坏,站在半截城楼上向南看,看到一片红瓦屋顶的农村排房,向北看垃圾遍野,即使想象力再丰富,无论如何也想不出“城内商号林立、游人如织”的景象,更想象不出原来花枝巷“人来人往、热闹异常”的景象。
历史上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张家湾在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镇域文化氛围。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描写的十里街、花枝巷的原型即出自张家湾,镇内出土的曹雪芹墓葬刻石更是引发了红学界关于一代文豪著书并长眠于此的激烈辩论。众多的名人轶事和历史典故使张家湾这座千年古镇处处渗透着迷人的传统文化气息。
乘车路线:从四惠交通枢纽乘322路公交汽车到新华大街下车,往回走100多米,在高架桥下换乘801路公交汽车到张家湾下车,过马路往回走20余米,就看见一块蓝色的大牌子“张家湾镇村”进去走50米是一个岔路口,走左手的小路即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