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小院看砖塔
我从小在大帽胡同长大,距离西四牌楼很近,砖塔胡同的称呼一直伴随在我的耳边,每当从西四牌楼丁字街经过时,砖塔必然映入眼帘,可就是没有亲临细看过,也始终不能进去呀。这两年砖塔重新修建了,又开辟小院供人免费参观,这等好事岂能错过?趁着去年二次退休,我就去那里看个究竟。


走进山门,一块小碑立在面前,上书“万松老人塔”,我在北京生活了六十多年,今天才知道这个塔原来叫万松老人塔。就凭这一点,来一趟就不冤。砖塔就在眼前!院子太小了,无法后退远观,只能仰头观望。只见万松老人塔整体毕现,雄伟高大,气势不凡。据说塔高16米,八角九级密檐式,清塔中包着元塔,古朴典雅,玲珑精致,这可是城里头现存唯一一座砖塔,2013年才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砖塔胡同得名于胡同东口的青砖古塔,这个塔是金元时代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所以叫万松老人塔。万松老人本名万松行秀,俗姓蔡,金代河内(今河南省洛阳南部)人。是著名禅师、元代名臣耶律楚材之师。砖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万明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重修时改为九级。1927年由叶恭绰等人集资修缮并建东向大门,石门额上书“元万松老人塔”。这个塔不仅是元大都重要的建筑遗存,更有着珍贵的地标价值。我从小也没有见过这个小院还有大门呀,印象中只是一堵墙。应该是重修时重建的。
砖塔胡同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自元大都始有文字记载并沿用至今的胡同,有专家称之为北京胡同之根,近代以来,鲁迅、张恨水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曾在此居住过,鲁迅还在此写出《祝福》、《在酒楼上》、《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
小院共有350平方米,花草才种植上,金鱼刚刚养上,透明日光棚也已搭建好。南、北、东五间房经过精心布置后,被区分为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京味书房几个区域,房间不大,但很精巧。西边的墙似乎还没有想好做什么用,只是放了两扇大门在那里,门上的对联用黄的颜色勾边,显得不伦不类,也就不值钱了。

图书馆里有10个大书架,这里摆满“北京人写的、写北京人的、在北京写的书”近万册。书架上,除了鲁迅的《鲁迅全集》,还有京味作家老舍、汪曾祺、王朔、刘绍棠等人的作品集。
小型档案馆则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万松老人塔的前世今生。而博物馆则在小小的一间屋子里,金石拓片、旧单据、老照片、文房四宝等等,见证了老北京的沧桑岁月。

能够放足远游固然很好,能够仔细看看身边的地方,也是不错的。尤其是那些原来虽然天天经过,可是一直没有机会停下脚步仔细观看的地方。了解我们的家园,了解我们的故乡,别再等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