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小学生活小学教育家庭教育激励孩子 |
分类: 至乐教女 |
西西把空白体温卡交给我,顺便从书包里掏出几张海棠币放在桌子上,她没说什么,我也没问什么,后来就收入她自制的收纳袋里了。
上周她带回来一张面值五角的海棠币,是数学课上的奖励。五角算是大额的,最大面值是一元。平时都是一毛一毛的,要课堂表现(像回答问题、听写、测试、纪律等等)好才可以得到章,几个章才可以换一毛钱,比赛之类的得奖就可以直接拿到币。
国庆节之前,学校里的海星超市开放了一次,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海棠币买小东西小文具之类的,当时西西没舍得全部用上,好像是跟爸爸说她担心后面被罚的时候没币可交,所以就留下了一些,加上后来攒的,应该有个几块钱了。
有一天睡觉前,西西跟爸爸说,体育课上她得到一个章,因为她跳绳打卡是第二多的(只缺了第一天没打卡,是我当时没注意到钉钉上的打卡通知)。我就说这个章应该是妈妈的,每天提醒你跳绳,给你录视频,还要上传钉钉打卡,第一次带你在外面录跳绳的时候,被蚊子叮了十个包…… 西西说:是呀!这个章应该是给妈妈的。先生赶紧告诉西西:什么妈妈的,这就是你的,是你自己努力得来的。我当然只是开玩笑的,当妈的怎么可能去计较这点小事呢。
昨天看到老师在班级群里的消息,给每一个把午餐吃得精光的学生拍了照片,这些同学都可以得到一个章。我不知道西西对此心里是什么滋味,只听到她说这种比赛怎么可能赢呢?没有错,因为她不吃肉嘛,每天中午的荤菜她都会剩在盘子里,有时候荤素一起炒的那种菜,她可能也吃不下。像这样的比赛是不可能赢的,因为标准不一样。
之前语文课上的写字比赛,西西没得奖(好像是一二三等奖总共15个学生),那完全是意料之中的,我没教过她写字,也没有到外面去上字写课,入学一个多月,学写字才几天,就搞比赛了。据我了解,问过四个家长孩子在外面学些什么,全部都提前上过字写班,而且大部分入学后还一直在外面学写字。像这种起点不一样的比赛,没赢又有什么关系呢?
记得第一次开云家长会的时候,学校请一位学生家长做心得分享,能成为面对全校新生家长来做分享的资深家长代表,她的经验想必有不少家长都会听得进去,我记得她讲到鼓励孩子做家务,比如洗一次碗奖励一块钱……这一点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为什么要奖励一块钱?孩子做家务是为了赚钱吗?没了钱,怎么办?妈妈做家务,有人奖励她钱吗?
曾经看到一个家长给孩子做的“学习生活积分奖励制度”, 非常详细地列出了积分项目、积分规则(加分、扣分行为),还有积分兑换规则,比如课堂测试A+得几分,看完一本课外书得几分,主动做家务得几分,自己整理玩具得几分,甚至主动跟父母说学校里的事以及跟长辈视频还可以得分……相反,如果做不到,就要扣分。当攒够一定数量的积分之后,可以兑换价值不等的心愿、礼物(分值与价值挂勾),还可以兑换看电视的时间等等奖励。
我看了之后,第一感觉就是这在把孩子往完全求利的方向引导,几乎孩子日常所有要做的事,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无论是自己该做的还是为他人服务的,都以利益来衡量。试想,如果没有了这些利益,那么他还有别的动力去认真做人做事吗?
其实我个人很不赞同这种用代币或者积分兑换东西的激励方式,在养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中,我也从来没有使用过类似的方法。这些方式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比如,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堂表现,来赢得代币,用这个钱去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学校超市通常提供些小文具。而这也正是现在社会上普遍采用的方式,特别是在企业里,不是都讲KPI嘛,完成得好了有奖励,干得不好可能就罚款(扣奖金),这自然有一定的道理,毕竟绝大部分人去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赚钱谋生。所以,可能在一些人看来,用类似的方式引导孩子也无可厚非。
这种以利益为导向的激励方式,对一个小孩子来说,也许当下的效果比较明显,至少比简单粗暴的管教要好一些,但从长远来看,弊端却是很大的。当孩子习惯这种方式之后,就等于说,没好处的事情就不做。家长有可能会引导得孩子把什么都最后用钱去衡量,有价值没价值,看看值钱吗?这就一定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甚至影响他的品行。
如果不是看到那位家长晒的积分奖励制度,我可能还不会认真去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从来没有觉得孩子需要用这种方式去激励,我甚至觉得,如果一个孩子需要这些外在的刺激才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那就是失败的教育。
一直以来,无论任何时候,我都是把责任摆在第一位,用一个古大德的词来讲,就是强调“敦伦尽分”。对自己的要求如此,对孩子亦如是。
在家庭里,无非就是分两类事情,一是属于生活自理方面的,这一类的就要教孩子从小学着去做,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事,一个人生存最基本的要求,应该认真地学,并且把它做好,这是毋庸置疑的,还有什么条件可讲呢?二是属于家庭公共的事务,也就是家务,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义务去做,只不过因为每个人在家庭中的责任侧重、能力、时间不同,在具体操作起来要灵活对待,这也没什么条件可谈的。
在学校,作为学生,最大的责任就是把书读好。这并不是要求他一定要考第一第二,而是首先把态度端正,有了正确的态度,在家长适当的帮助下,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这两个前提,孩子能学到什么程度,取得多大的成绩,就要看他的资质与天赋了,不是靠逼出来的,更不是拿外在的物质刺激出来的。
为什么说孩子3-6岁这段时期尤其重要,因为这是孩子性格、观念和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主要阶段,所以我坚持在这个阶段自己教育孩子,并不是为了要提前教给她们多少知识,而是在这么宝贵的时期,我要把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履行出来,让孩子观察到、感受到,怎样把繁琐细节组成的真实生活过得有条不紊、有滋有味。我想把正确的观念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传递给她们,同时,在日常行为习惯上对自己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这就等于是在无形中教导孩子学会自我要求。
到七岁之后,孩子的性格、观念和行为习惯已经初步形成,这个时候入学了,这些方面会再进一步发展,如果在家庭里基础就没有打好,到外面又受到负面的影响得不到及时纠正,导致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偏差,甚至出现严重的问题,那么根本原因基本上都是出在前一个阶段,甚至孩子成长的更早时期,是出在家长的观念、行为不当导致的教育不当上,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溯本求源,向自身寻求答案。
理论归理论,在现实中依然要在操作上有方法技巧,但只有家长的身教做到位了,对孩子的言教才有分量,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要让孩子慢慢懂得自己的责任,激发他从内心对自我的要求,做到了尽心尽力,无论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都可以坦然接受,因为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会影响结果。比如,西西之前有一次的英语练习得了个D,因为她当时只会听和说,只认识图片,换成单纯认单词,她就不会了,那么我能因为这个D而惩罚她吗?当然不应该,因为还没有人教过她。
对于西西拿回家的那些币,我既不会贬低它,也不会褒扬它,而是以淡淡的平常心去对待。我告诉西西,只要你自己认真对待了老师安排的任务就行,能得到章和币,这只是一种认可,这不是你的目的。所以西西现在既不会因为拿到奖励而多么兴奋,也不会因为没有奖励而多么失落,我用这样的态度和方式,让她学着把关注点转移到自己的责任和做事的过程上,而不是过分关注结果。过程对了,结果一定是自己应得的。
也有些家长,他们并没有用积分兑换这种间接或者直接的物质利益来奖励孩子,而是以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可以去游乐园,或者去旅游……也有的家长可能会奖励读本故事书,看一集动画片……诸如此类的,看上去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我却不敢苟同,因为这里面的观念导向依然是有问题的。
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去做自己的本分事,包括孩子,也要尽自己的责任,做好了那是应该的,做不好就要反省改进。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是他真正需要的东西,无论是一次家庭出游,还是读很多很多的故事书,还是更难做到的事,父母都应该尽可能地提供给他,这是父母的责任,还需要什么条件吗?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二者挂钩呢?
(今天买回来的盲盒是这样的内容)
吃早饭的时候,我告诉西西,班主任说今天海星超市开放,可以购买盲盒,顺便问她,什么是盲盒?就是之前拿回来的小纸盒吗?
西西说是的,里面会放一点东西,但事先不知道是什么。
那你今天要去买盲盒吗?
西西说,一块钱(海棠币)一个,太贵了,不太想花那么多钱去买。
我问她,那你留着那些币干嘛呢?
西西说,也是,那就买一个吧,拿那个一块的钱,再拿几张一角的就好了,不能都花掉。
然后她说了一句话:保管海棠币是件很危险的事情。
穆穆马上问,为什么是危险的事情?
西西告诉她:因为放不好可能就会弄丢了,而且老师可能还会收回,做不好就会受处罚,当然,现在已经快没有人敢在厕所里打架了,所以还没有被收回海棠币的情况。
西西昨天就说过,老师为了避免学生在厕所里打架,课下上厕所都要分组排队轮流去,而且课间不允许在外面乱跑,她感觉一天下来都快没有休息时间了……
不得不承认,体制学校的教育可能真的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又没有好的家教做基础,那么孩子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