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全全》(一)
(2017-04-15 18:22:45)
标签:
国学教育经典文化 |
道静:曹老师好,所有用心看讲义的学员(读者),都会问一个问题,曹老师讲课的顺序,跟道德经八十一章的顺序,不一样,老师的顺序,是随意的,还是有特定的原因呢?
曹全全老师:
这是特定的顺序,不是随意的。这个特定的顺序,有很多层含义。老师介绍下,每个人领悟程度不同,领悟几分是几分。
我们是从第四十一章开始讲,为什么从这一章开始?大家知道,道德经一共八十一章,中间的一章是哪一章?是第四十一章。咱们在中国,就按中国的“道”去走,所以,从最中间的四十一章开始讲。
老师讲课的顺序,连起来,是一副图。怎样的连法,老师介绍下,以前有学生,从第1讲连到第81讲,不是这样连的。要按每一次课来连。
比如第一次课,一共讲了十讲,顺序是:1.第四十一章;2.第十一章;3.第十二章;4.第一章;5.第二章;.6.第三十九章;7.第八章;8.第七十七章;9.第二十三章;10.第二十五章。
我们试着画一张图,纵横都是十条线,九个格,一共是八十一个格,对应道德经的八十一章。把第一次课这十章对应的格,按讲课的顺序连起来,会出现一幅图。具体这图是什么含义,自己先悟。老师现在讲,看不到的,也理解不了。
一共十次课,每一次课,都这样画,一共是十幅图。老师跟助理特意强调了,要把每一次课分出来,分出十次,不仅仅是标出从第1讲到第81讲的顺序,要分出每一次课。有心的同学,看每一讲讲义的最后,标的很清楚,第几次课,第几讲。如果愿意画图,很简单的。讲义一边整理一边分享,一个多月了,第一次课还没有分享完,线下课三月份已经讲完了,十次课,每一讲的顺序都出来了,有需要知道的同学可以留言,提前分享给您。
道静:曹老师好,道德经十次课,已经完成了,现在分享的讲义,是根据学员的录音、录像资料在整理。听线下课的同学都知道,您讲课,什么也不带,没有讲义,文字版、电子版都没有。而且您也讲过,您不备课的,也没有看过除《道德经》原文以外的其它的关于道德经的书。学员反映,您课上所讲,总是学员们(或其中某个学员)当下正面临或正关心的问题,有时您举的例子,甚至是上课头一天出现的非常具体的情景。这些,是巧合吗?还是您具有某种“超能力”?
曹全全老师:
老师只看过《道德经》原文,诵读近万遍,跟大家讲授的,是自己悟的。《道德经》被称作万经之王,自古及今,关于《道德经》的著作很多,应该也都是作者的理解,大家喜欢看可以自己看看。
以前有同学问过老师关于《道德经》的版本问题,问看哪个版本正宗。听课的学员会注意到,老师从未从学术研究角度去讲《道德经》。学术研究也是一个领域,展开了,十天也讲不完。我们的学员,都不是做学术研究的,想掌握的,是道德经的精髓,或者说,如何落地、如何应用,所以,咱们不陷入哪个版本正确、哪个字该有不该有、具体某个字的读音是怎样的这样的学术范畴。《道德经》,不管哪个版本,不影响我们对它精髓的理解就好,都一样的。
如果大家深入学习诵读《道德经》,各自的悟性缘分,会达到相应的一些境界,自然就理解了。如果一定要从字面上来解释,在《道德经》的很多章节,都可以解释这个现象。道德经中讲的比较多的一个境界,是复归于婴儿,或者说,是一种空的状态。大家能够理解这个状态,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老师讲课的内容,跟你所思所想总是相应的问题。
这个不太好表述,大家自己悟到了,也就知道了。如果一定要具体说,以前面分享过的第十一章为例,“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它讲的是“空杯”的心态,也就是“空”的状态,你自己空了,其它的,就能进来了。
再看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空”到圣人的境界,百姓心就是你的心,众生的心就是你的心,是可以感知的。老师讲的问题,如果跟你心里的相应,不是巧合。目前的阶段,可以先试着从“空”的状态来悟。如果你有所悟,又不太明白,可以跟老师联系,前面的讲义最后图片有老师的微信号。最近,感谢公众号管理平台,开通了原创保护功能,也就是说,有了留言功能,大家有问题可以留言。
道静:请问曹老师,前面分享的《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您以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天地得“一”、失“一”的状况,并且用O环的小实验,教大家怎样找到自己的“一”。请问,每个人的“一”,是唯一的、特定的?还是说,人们的“一”是一样的(比如“良心”)?还是每人的“一”,是当下的具体的“一”?
曹全全老师:
“一”指的是当下,当下遇到这个问题了,怎么去解决?比如,我们O环试验的时候,S老师测他的财富指数,当时是一个数值,然后说,按“良心”做事,会增加财富指数,这时候,再测了,O环变紧了,那么,对S老师来说,当下提高他财富指数的“一”,是“良心”。好,当下,凭“良心”做事,就是S老师提升财富指数的“一”。
(备注:这段大家在讲义分享中没有看到,是因为凡是涉及具体人的内容,会征得当事人同意才会体现。)
如果你遇到问题了,有老师说,看看书,背背诗吧;有老师说,喝杯水;有老师说,出去散散心。各种方式,解决了,就可以了。这个“一”,是当下的概念,当下马上悟出。O环,是帮助我们选择,知道哪个是正确的,选出那个“一”。
老师,现在饿了,饭就是“一”?可以这样理解吗?
对。
当下遇到问题,阻挠自己了,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一”。这个当下能持续多长时间不一定。
晚上吃什么,因为想着这个事,影响了当下的一个指数。吃完饭之后,心里想着,这饭真好吃,真不好吃,就一直处于这个当下。转天问,昨晚吃什么了?忘了,这个当下就没有了。这个没有了,新的当下又出来了。
道德经就有这个作用,很神奇!不开心的事,连续背三遍,不开心的事就忘了,怎么都想不起来了。它有一个清理作用,为什么,因为道德经能量610,它本身就代表“都一样”,开心不开心都一样。非得把那个当事人找出来(不开心一般都是因为某个人),他跟你说有什么什么事,你才会想起来,是有这个事,不过,已经离自己很远了。硬去想都很难拉回来,这个就叫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