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辞赋】乙巳重阳游全椒菊博园赋

(2025-10-30 09:54:41)
标签:

文化

历史

情感

教育

时评

分类: 辞赋散文

 

 

乙巳重阳游全椒菊博园赋

·曹克考·

 

时值重阳,节临秋暮云淡风轻,天澄气肃皖东骚家椒陵揽物;菊博园门鱼贯而;登高娱目,访菊赏菊。

观斯园也,蔚然馥郁占地疆域,两百多亩;菊花品类,二千有余。南厢花海,阡陌连畴,逐金西面池,芦花映岸,鱼跃沉浮万盆切花,斗艳争奇;千头攒动,扶风起伏。网红打卡点,游人芳丛;全椒菊博园骚客钟情滁菊。

举目望遥,看平芜尽处皆菊;登高寄兴,见骚家临栏而瞩目。幽幽南山,品陶令东篱之趣;漠漠辋川,念王维茱萸之俗。龙山泛酒,桓温赏菊以作诗;开坛畅饮,渊明醉后而赋菊。慨黄巢“满城金甲”之比,笑重八“独战西风”之喻。骚客爱伊,堪称酒引;皇帝敬之,是为“王”菊。

复探博览之馆,展四区:“儒林千菊”复刻《吴氏外史》;“菊崖织锦”重摹南屏典故。“菊韵”融非遗之巧,“菊映”绘襄河之曲。更有“菊颂”融诗,墨染秋芳;竹篱煮茗,香文菊。

感斯园也,“滁菊”之名,融观赏休闲于一炉。愧吾侪无簪花之笔,寄清怀于菊。吟声绕径,忘返归途;来岁寻秋,再赏斯菊。赞曰:

陵博苑菊争芳,客同游趁重阳。

南农育得仙葩秀,文脉牵来古意长。

煮茶漫话花间趣,作赋聊酬里香。

莫道东篱风景好,今朝此境更难忘。

 

【典故注释】

陶令东篱之趣:语出东晋·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东篱种菊象征田园隐逸。菊花在此成为超脱世俗的精神符号,后世文人常以“东篱”代指闲适雅趣,如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

王维茱萸之俗:语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借重阳节插茱萸习俗寄托思乡之情。茱萸:本为辟邪香草。

龙山泛酒:韦庄在《庭前菊》中化用此典,诗曰:“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典出《世说新语》:东晋·桓温重阳宴饮龙山,孟嘉帽落仍从容赋诗,此典既体现魏晋名士风度,又将菊花与酒结合,成为重阳雅集象征,后世以“龙山会”代指文人盛会。泛酒:指饮菊花酒。

渊明醉后而赋菊:典出陶渊明常借酒兴咏菊,如《饮酒?秋菊有佳色》:“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醉后赋菊体现其“任真自得”的人生哲学,菊花既是精神寄托,也成为其困境中保持高洁的象征。

黄巢‘满城金甲’之比:语出唐末·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颠覆菊花传统意象,赋予其革命色彩,以“冲天香阵”象征农民起义的摧枯拉朽之势。

重八‘西风’之喻:朱元璋《咏菊》“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以“西风”喻元朝统治,“黄金甲”既指菊花又喻明军。模仿黄巢诗风却更显霸气。

簪花之笔:典出南朝·梁?钟嵘《诗品》:传说江淹早年梦遇西晋文学家郭璞,郭璞赠其一枝“笔端簪花”的神笔,此后江淹文思泉涌,诗文辞采斐然,世称“江郎才尽”的反义典故。

吴氏外史:即清·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因作者吴敬梓是全椒人,故以“吴氏”代指其作。赋中“复刻《吴氏外史》”,既呼应全椒作为吴敬梓故乡的文脉,又以书中文学场景与菊博园景致相融,让赏菊兼具自然之美与地域人文之韵。

  

【赏析】

此赋以重阳赏菊为脉,紧扣“赏”字铺陈,体例规整而辞采清丽。开篇“云淡风轻”绘秋景,点出“皖东骚家”。游园缘起,起笔清雅。继而铺陈园景:两百亩疆域、两千种菊品,花海碧池相映;“网红打卡”与骚客赏菊相映成趣,虚实相生间尽显园之盛。

中段妙在典故化用,陶令“东篱”、王维“茱萸”、朱温“龙山泛酒”等典故,自然嵌入,将黄巢“金甲”、朱元璋“战西风”之喻穿插,古今文人与帝王对菊之情交融,既厚植文化底蕴,又拓宽意境。后写博览馆四区,串联《儒林外史》、南屏山等地方文脉,使“菊”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

全篇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以“菊”为韵贯穿始终。赞诗收束,呼应前文,将赏菊之乐与园之特色凝于短句,余味悠长。全文虽短,却融园景、文脉、诗心于一炉,尽显重阳雅集之趣与菊博园的独特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