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吕·忆王孙〕安徽省散曲学会(工委)成立十周年志庆
(2025-10-27 09:26:19)
标签:
文化历史时评情感教育 |
分类: 散曲原创 |
〔仙吕•忆王孙〕安徽省散曲学会(工委)成立十周年志庆
十年风雨不寻常,曲苑花开九域香,皖韵淮风人共赏。帜飞扬,再上层楼名更响!
【附】曲谱
〔仙吕•忆王孙〕小令兼用。又名画娥眉、柳外楼。宋词牌同,但词全叶平韵,曲末句多叶上韵。谱:×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去平(上),×仄×平平去平(上)。厶平平,×仄平平平去上(平)。
【附】例曲
元·白朴
瑶阶月色晃疏棂,银烛秋光冷画屏,消遣此时此夜景。和月步闲庭,苔浸的凌波罗袜冷。
【创作背景与作品内涵:此曲为祝贺安徽省散曲学会(工委)成立十周年而作,旨在赞颂其十年深耕散曲传承、创作推广的显著成果。曲作以〔仙吕?忆王孙〕明快曲风抒怀。“十年风雨”,喻发展历程的艰辛坚守;“曲苑花开九域香”,赞成果丰硕、影响力辐射全国;“皖韵淮风”,凸显地域文化特质。末句“帜飞扬,再上层楼”,既颂其引领作用,更寄寓未来再创辉煌的期许。语简情真,兼具曲的质朴与贺颂的昂扬。】
安徽散曲十年回顾
·曹克考·
安徽省诗词学会散曲工作委员会(简称“安徽散曲工委”)成立于2015年12月13日,是安徽省诗词学会直属的专业分支机构,致力于散曲艺术的传承、创作、研究与普及。其前身为2015年成立的安徽散曲学会。2023年10月,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
发展历程与组织建设:安徽散曲工委成立十年来,始终以“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为宗旨,构建起覆盖全省的散曲创作网络。截至2025年,会员队伍已发展至430余人,涵盖老中青三代曲家,形成了以合肥“散曲艺术空间”和马鞍山“漕川散曲空间”为核心的创作基地。2024年,漕川散曲空间被纳入安徽省首批商业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成为全国散曲与古镇文旅融合的典范。
创作与研究:创办《安徽散曲》年刊(已出版4期)和《南曲之窗》微刊,系统梳理安徽散曲文脉,推动地域特色创作。组织编写《散曲基础知识》等专著,举办“散曲创作研修班”“格律与技巧讲座”等培训活动,培养新生力量。
赛事与交流:承办中华诗词学会“精品年”活动,举办“漕川会议”“阜阳欧阳修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交流,推动散曲与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2024年“漕川会议”吸引全国70余位曲家参会,其成果《漕川大联唱》通过书法、朗诵等形式呈现,获《马鞍山日报》等媒体专题报道。
文旅融合:与含山县运漕镇合作打造“散曲艺术空间”,将散曲作品与古镇建筑、非遗技艺结合,形成“曲、书、景”三位一体的文化IP。2025年,该空间计划升级为马鞍山市散曲创作中心,进一步探索“人文+经济”互融模式。
成果与荣誉:安徽散曲工委创作成果丰硕,作品多次在全国散曲大赛中获奖,如2023年获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创作先进单位”称号。其倡导的“南曲研究”填补了学术空白,《南曲之窗》微刊吸引全国200余名曲友参与研讨。安徽省诗词学会会长邹志高评价:“安徽散曲是我省诗词最亮丽的文化艺术风景”,中华诗词学会领导亦肯定其“队伍发展迅速、成果斐然,已跻身全国散曲第一梯队”。
未来展望:2025年是安徽散曲工委成立十周年,其将以“精品工程”为核心,深化文旅融合,扩大《安徽散曲》影响力,计划建立“当代散曲文献藏书点”,推动散曲艺术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正如郑永钤主任所言:“我们将继续扎根江淮大地,让散曲这一古老艺术在徽风皖韵中焕发新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