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皇陵碑》中“故乡”浅说(曹克考)
(2025-10-18 04:00:23)
标签:
文化历史教育情感 |
分类: 史志论谈 |
朱元璋《皇陵碑》中“故乡”浅说
曹克考
一、朱元璋《皇陵碑》碑文提及“故乡”的核心语境
朱元璋在《皇陵碑》中,虽未直接使用“故乡”二字,但通过“孟嫂携幼,东归故乡”、“日遥盻乎家邦”等表述,间接指向“故乡”的内涵,现结合朱家迁徙背景解读:
“孟嫂携幼,东归故乡”中的“故乡”:此处“故乡”特指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生于盱眙西乡津里,今明光市津里镇)的原生居住之地。元末天灾(“遗蝗腾翔,里人缺食”)导致朱家离散,后迁到今凤阳县孤庄。不久朱兴隆去世,大嫂带着幼辈“东归”,本质是返回家族此前相对稳定的聚居地,即明光津里一带。这一表述印证“故乡”对朱家而言,是“有亲属根基、曾长期停留的地域”,而非临时漂泊之所。
“日遥盻乎家邦”中的“家邦”:“家邦”可理解为“故乡”的延伸,指朱家曾居住、有家族记忆的区域(含明光跃龙冈、津里及濠州周边)。当时朱元璋因“长淮盗起”流亡在外,“遥盻家邦”既体现对亲人的思念,也暗含对“故乡”这一“生存依托地”的眷恋,与后文“仍复业于于皇(皇觉寺,距明光不远)”形成呼应,说明“家邦”范围与明光地域紧密相连。
二、“故乡”内涵与朱家迁徙的关联(聚焦明光)
结合史料与碑文细节,朱家的“故乡”并非单一固定地点,而是随迁徙形成的“流动记忆地域”,明光在其中占据关键地位:
明光为“故乡”的核心节点:朱元璋父亲朱世珍家族从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迁徙时,先暂居明光跃龙冈(朱元璋出生地),后迁至濠州钟离,但明光因“诞生地”“早期聚居地”属性,成为朱家心中的“精神故乡”。碑文“寓居是方”中的“是方”,既含濠州,也涵盖明光(古属盱眙西乡),说明朱家虽“寓居”漂泊,但明光始终是“故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归故乡”指向明光的实证:大哥朱兴隆生于明光津里,大嫂“东归”的方向与明光地理位置相符(濠州钟离以东为明光一带);且明光地方史记载“朱家为避元末动荡,暂居跃龙冈,后分散,亲属多留津里”,与碑文“东归故乡”形成互证,说明此处“故乡”的地理指向明确为明光津里及周边。
值得注意的是,《皇陵碑》开篇即说:“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寓居”是“寄居”“侨居”的意思,这里是指“古钟离之西乡”,即凤阳县太平乡孤庄村(今府城镇二十郢社区二十郢村),而不是“钟离之东乡”的“故乡”明光。
三、“故乡”表述的历史意义
朱元璋《皇陵碑》文对“故乡”的间接提及,既还原了元末底层农户“迁徙无定、以亲属聚居地为故乡”的真实状态,也为明光地方史提供了文献支撑:通过“孟嫂东归”“遥盻家邦”等细节,可确定明光不仅是朱元璋的出生地,更是朱家“有家族根基、被视为故乡”的地域,补充了“朱元璋与明光渊源”的文字佐证,使“明光为帝乡”的说法更具史料依据。
2025·10·16 于明光
【附】
皇陵碑
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头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其辞曰: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桑艰辛,朝夕彷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而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逝,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动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飏。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倘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
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于是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盻乎家邦。已而既归,仍复业于于皇。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初起汝、颍,次及凤阳之南厢。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傍有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知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知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祥?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即起趋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少顷获释,身体安康。
从愚朝暮,日日戎行;元兵讨罪,将士汤汤。一攫不得,再攫再骧;移营易垒,旌旗相望。已而解去,弃戈与鎗。予脱旅队,驭马控缰。出游南土,气舒而光。倡农夫以入伍,事业是匡。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冈。率渡清流,戍守滁阳。
思亲询旧,终日慨慷。知仲姊已逝,独守驸马与甥双。驸马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此时孟嫂亦有知,携儿挈女皆从傍。次兄已殁又数载,独遗寡妇野持筐。因兵南北,生计忙忙。一时会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于是家有眷属,外练兵钢。群雄并驱,饮食不遑。
暂戍和州,东渡大江。首抚姑熟,礼义是尚。遂定建业,四守关防。砺兵秣马,静看颉颃。群雄自为乎声教,戈矛天下铿锵。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何有乎仁良?予乃张皇六师,飞旗角亢。勇者效力,智者赞襄。亲征荆、楚,将平湖、湘。三苗尽服,广海入疆。命大将军东平乎吴、越、齐、鲁,耀乎旌幢;西有乎伊、洛、崤、函,地险河湟。入胡都而市不易肆,虎臣露锋刃而灿若星铓。已而长驱乎井陉,河山之内外,民庶咸仰。关中即定,市巷笙簧。玄莵、乐浪以归版籍,南藩十有三国而来王。倚金陵而定鼎,托虎踞而仪凤凰。天堑星高而月辉沧海,钟山镇岳而峦接乎银潢。
欲厚陵之微葬,卜者乃曰“不可”,而地且臧。于是祀事之礼已定,每精洁乎烝尝。惟“劬劳罔极”之恩难报,勒石铭于皇堂。世世承运而务德,必仿佛于殷商。泪笔以述难,谕嗣以抚昌。
稽首再拜,愿时时而来飨。
洪武十一年,岁次戊午,七月吉日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