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陵碑:解码明皇故里的文化基因
(2025-10-18 03:54:10)
					
											标签:
																				
                            文化历史教育情感 | 
					分类: 史志论谈 | 
 
 
皇陵碑:解码明皇故里的文化基因
?曹克考?
 
引子:神秘帝乡,历史的迷思与追寻
几百年前的一个清晨,淮河南岸、古池水畔,一座小小的村落,一声婴啼打破了寂静,一个改变历史走向的生命呱呱坠地,他,就是朱元璋。可这看似平常的出生场景,却在后世引发了一场跨越数百年的“朱元璋出生地”争论:嘉山说、盱眙说、凤阳说……各地都拿出了自己的“铁证”,从史书方志到民间传说,从残垣断壁到族谱牒文,为了一个“朱元璋出生地”的名号争得不可开交。史书记载的模糊、地名变迁的复杂,都让这场争论愈发扑朔迷离,可谁也没能给出一个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的答案。
其实,逐字研读六百多年前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皇陵碑》,它像一把神秘的钥匙,早就解开谜团。当人们拂去碑上的尘土,那些朴实又饱含沧桑的文字时,竟发现它与一座小城——明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碑文中“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孟嫂携幼,东归故乡”等语句,仿佛在诉说着朱家与明光割舍不断的渊源,也为探寻朱元璋的身世之谜,乃至明光市的历史文化价值,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其中“寓居”的强调,“故乡”的定位,不言而喻,耐人寻味。
 
一、文化认同:以碑为基,追溯家族足迹
对明光市而言,《皇陵碑》的现实价值,不仅在于“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凤阳县孤庄——侨居之地)、“孟嫂携幼,东归故乡”(明光市津里古镇——出生之地)的记载锚定,以及“朱元璋诞生地”(明光市赵府村)的基础定位,更在于能与明光境内朱家亲属的居住地、墓葬地等遗存,形成“文本——实物”互证,构建起完整的“朱家明光生活圈”历史叙事,让地域文化的认同,既有文献支撑,又有实体依托。
从碑文与亲属遗存的呼应来看,“朱元璋长兄朱兴隆出生于元末明初盱眙县西乡津里古镇(即今明光市石坝镇津里村)”,可与津里古镇现存的朱家早期生活遗迹传说相互关联,当地流传的“朱家农舍旧址”“朱兴隆劳作田埂”等民间记忆,与碑文“农桑艰辛,朝夕彷徨”的家世描述形成场景互补,让“朱家在明光的生计状态”,从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地域记忆。
更重要的是,明光境内留存的朱元璋外公扬王陈公与外祖母皇太后陈氏的居住地及墓葬地(津里古镇)、长姐太原长公主与长姐夫驸马都尉王七一的居住地及墓葬地,仲姐曹国长公主朱佛女与姐夫曹国公李贞的居住地及墓葬地(即曹国长公主墓)以及外甥曹国公李文忠的诞生地与居住地(明光街道),共同构成了围绕“朱家故乡”的亲属遗存网络,而《皇陵碑》正是串联这一网络的核心文本。
例如,碑文提及“仲姊已逝,独守驸马与甥双。驸马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这一记载可与明光曹国长公主墓、李文忠诞生地形成直接呼应。曹国长公主朱佛女作为朱元璋的二姐,其墓葬留存于明光,印证了朱家亲属在明光的长期生活;李文忠作为朱家外甥,其诞生地与成长轨迹的记载,进一步补充了“朱家在明光的家族延续”细节,让《皇陵碑》中的“甥双”不再是抽象文字,而是有具体地域关联的历史人物。这种“碑文记载+亲属遗存”的双重印证,让“明光乃朱家故乡”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朱元璋个人,而是扩展到整个朱家家族的生活史,使明光人的“帝乡子民”、“戚里乡亲”身份认同更具深度与广度。
基于此,明光可通过“文本解读+遗存探访”的方式强化文化认同。在校园教育中,除开设“《皇陵碑》与明光”专题课程外,可组织学生实地探访津里镇扬王陈公故居遗址、太原长公主墓、曹国长公主墓,结合碑文“思亲询旧,终日慨慷”的情感表述,理解朱家在明光的家族情感联结。在城市文化宣传中,制作“《皇陵碑》与朱家亲属遗存”系列图文手册,将碑文片段与亲属居住地、墓葬地的历史照片、现状影像对应呈现,让市民清晰感知“朱家生活圈”的地域分布;举办“朱家亲属故事分享会”,邀请地方史研究者讲述扬王陈公对朱家的扶持、曹国长公主的生平事迹,将碑文的“家族叙事”转化为生动的地域文化故事,进一步凝聚市民对“朱皇故乡”的文化认同。
 
二、文旅开发:依碑索迹,打造全景IP
《皇陵碑》中与朱家相关的记载,若结合明光境内朱家亲属的遗存,可突破单一“朱元璋诞生地”的文旅开发模式,构建“朱家家族文化”全景文旅IP,形成多节点、多主题的文旅产品体系,让游客全方位感受“朱家在明光的生活史”。
(一)分主题打造亲属遗存文旅节点
“朱家根基”主题节点(津里古镇):以“朱兴隆生于津里”为核心,整合津里古镇朱元璋父母居住地遗迹(朱兴隆诞生地)、扬王陈公与外祖母居住地及墓葬地,打造“朱家故里核心区”。复原朱家元末农家院落,设置“农桑体验区”,让游客参与农耕、养蚕等活动,感受碑文“农桑艰辛”的场景;修建“扬王陈公纪念馆”,展示陈公与朱家的亲属关系及对朱家的帮助,补充碑文未提及的朱家外戚背景;在朱兴隆诞生地设置纪念标识,结合碑文“孟兄先逝,合家守丧”的记载,讲述朱家早年的家族变故,丰富文旅体验的情感维度。
“朱家亲情”主题节点(曹国长公主墓周边):围绕碑文“仲姊已逝,独守驸马与甥双”的记载,以明光曹国长公主墓为核心,打造“朱家姐妹文化区”。修缮曹国长公主墓,增设墓碑解说牌,将碑文内容与公主生平结合,解读朱家姐妹的情感联结;复建曹国长公主与李贞的居住地,还原元末贵族与平民亲属的生活互动场景,展示李文忠幼年在明光的生活环境,让游客理解碑文“外甥见舅如见娘”的情感渊源;设置“李文忠成长展”,通过图文、实物(复制品)呈现李文忠从明光走向战场的历程,体现朱家亲属对明朝开国的贡献。
“朱家分支”主题节点(长姐太原长公主遗存地):考证长姐太原长公主与长姐夫王七一的居住地及墓葬地,结合碑文“思亲询旧”(如洪武三年李文忠遵朱元璋命,为其大姨及姨父王七一迁坟)的情感基调,打造“朱家长姐纪念区”。清理修复墓葬遗址,设置纪念亭,讲述长公主在朱家遭遇天灾时的帮扶故事;复原长公主夫妇的居所,展示元末普通家庭的生活场景,与朱家早期“农桑艰辛”的生活形成对比,呈现朱家亲属的不同生活状态,让文旅体验更具层次感。
(二)串联“碑文——亲属遗存”研学路线
以《皇陵碑》叙事顺序为线索,串联起“朱家根基(津里古镇)——朱家亲情(曹国长公主墓)——朱家分支(太原长公主遗存地)——朱元璋诞生地(跃龙冈)”等节点,设计“朱家在明光的家族足迹”研学线路。在每个节点安排“碑文解读+遗存探访”环节:在石坝镇津里村,结合碑文“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及“孟嫂亦有知,携儿挈女皆从傍”,研读碑文开篇,理解朱家在明光的根基;在曹国长公主墓,对照“仲姊已逝”片段,解读朱家姐妹情谊;在太原长公主遗存地,围绕“思亲询旧”感受朱元璋对亲属的牵挂。同时,设置“家族故事创作”任务,让研学参与者根据碑文记载与遗存探访经历,撰写“朱家在明光的一天”短文,深化对“朱家故乡”的认知。
(三)开发“朱家家族文化”系列文创
提取《皇陵碑》文字与明光朱家亲属遗存元素,设计多元化文创产品。例如,以“朱家亲属关系”为核心,制作“朱家明光家族图谱”丝巾,标注各亲属的居住地、墓葬地及碑文对应记载;以曹国长公主墓、扬王陈公故居为原型,开发微缩模型摆件;将李文忠诞生地、朱兴隆出生地等地点与碑文关键词(“故乡”“诞生”“思亲”)结合,设计系列书签、明信片;结合明光地方特产(如明光绿豆、女山湖银鱼),推出“朱家故里特产礼盒”,包装上印有碑文片段与亲属遗存图案,实现“文化+特产”的融合传播。
 
三、品牌塑造:借碑之力,凸显城市标识
在当代城市品牌竞争中,明光需依托《皇陵碑》与朱家亲属遗存的独特组合,跳出单“帝王诞生地”的同质化定位,打造“朱元璋与朱家家族故乡”的差异化品牌,强化“明光不仅是朱元璋的诞生地,更是朱家家族生活、繁衍的根基之地”(戚里)的认知,提升城市辨识度。
(一)明确品牌定位与宣传语
将明光城市文化品牌定位为:“汤沐戚里故居地”,“大明朱家第一乡”。设计核心宣传语:“《皇陵碑》载朱家事,明光市藏帝乡根”,突出碑文与朱家家族遗存的双重优势。在城市宣传中,重点传播“朱家家族在明光的生活史”:通过政府官网、政务新媒体发布“《皇陵碑》与朱家亲属遗存”系列文章,解读碑文与各遗存的关联;在城市入口、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置大型宣传牌,展示“朱家家族故乡”定位及核心遗存(如曹国长公主墓、津里镇朱家旧址)的图片,搭配碑文片段,让外来者直观感知明光的独特文化标识。
(二)借助媒体传播“朱家家族故乡”故事
专题纪录片制作:与央视、地方卫视合作,拍摄《皇陵碑里朱家故乡——明光》纪录片,以碑文叙事为线索,走访津里镇、曹国长公主墓等遗存地,采访历史学者、地方史专家,解读朱家家族在明光的生活细节,讲述扬王陈公、曹国长公主等亲属与朱元璋的故事,展现“朱家家族故乡”的丰富内涵,向全国观众传递明光的独特文化价值。
短视频话题传播: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起“明光寻朱家印记”话题挑战,鼓励市民、文旅从业者拍摄朱家亲属遗存的现状、碑文朗诵、朱家故事讲解等短视频;邀请历史类网红、文旅博主探访明光,实地拍摄“打卡朱家家族遗存”系列视频,结合碑文内容解读每个遗存的历史意义,扩大“朱家家族故乡”的品牌影响力。
(三)举办“朱家家族文化”主题活动
“大明朱家文化节”:每年定期在明光举办“大明朱家文化节”,围绕《皇陵碑》与朱家亲属遗存设计活动内容。开展“碑文诵读大赛”,鼓励参与者朗诵与朱家家族相关的碑文片段;举办“朱家故事舞台剧表演”,演绎朱元璋与扬王陈公、曹国长公主等亲属的互动故事;设置“朱家亲属遗存摄影展”,展示各遗存的历史与现状,吸引市民与游客参与,强化“朱家家族故乡”的品牌记忆。
“朱家家族历史学术论坛”:邀请全国明史学者、地方史研究者,举办“《皇陵碑》与明光朱家家族历史”学术论坛,围绕碑文与朱家亲属遗存的考证、朱家家族对明朝历史的影响、“朱家家族故乡”的当代价值等议题展开研讨,形成学术成果,提升明光“朱家家族故乡”的文化权威性,为地域品牌提供学术支撑。
 
结语:皇陵碑韵,照亮明光未来
对明光而言,《皇陵碑》并非孤立的历史文本,而是串联朱家家族在明光遗存的“文化红线”。其“孟嫂归乡”的记载,与扬王陈公墓葬地、太原长公主墓、曹国长公主墓、朱兴隆诞生地等遗存相互印证,共同构建起“朱家家族故乡”的完整历史图景。在当代发展中,明光唯有深度挖掘《皇陵碑》与朱家亲属遗存的联动价值,将“朱元璋诞生地”的单一标签升级为“朱家家族故乡”的全景品牌,才能让地域文化更具独特性与吸引力,让六百多年前的朱家故乡记忆,成为推动明光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2025年10月15日 于明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