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曹克考辞赋作品情感表达特色研究(傅家传)

标签:
文化时评情感历史教育 |
分类: 文学评论 |
曹克考辞赋作品情感表达特色研究
·傅家传·
一、引言:情感表达的文学传统与现代转型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情感表达始终是文学创作的核心要素。从《诗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抒情传统,到汉赋“感物造端,材智深美”的铺陈抒怀,再到魏晋南北朝“诗缘情而绮靡”的理论自觉,情感表达一直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所在。辞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既注重“体物写志”的外在观察,又强调“情采并茂”的内在体验。
曹克考作为当代中国辞赋创作领域的重要作家,其辞赋作品在继承传统赋体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个人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当前辞赋创作与研究领域,曹克考的辞赋作品以其 "题材扎根现实、语言守正传统、情感真挚饱满" 的特点,为当代辞赋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他的辞赋创作不仅展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与传承,也体现了一位当代知识分子对乡土、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关怀。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曹克考辞赋作品情感表达的特色,探究其在情感表达的方式、内容与效果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期为当代辞赋创作与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通过对曹克考辞赋作品情感表达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辞赋创作中情感表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与转化。
二、情感表达的乡土根基:在地性书写与情感认同
2.1 乡土记忆的具象化表达
曹克考辞赋作品情感表达的首要特色,在于其对乡土情感的具象化表达。他的辞赋创作并非抽象地抒发乡愁,而是通过对家乡明光“山水、历史、人文”的具体描绘,将情感融入具体的地域语境中,形成可感、可触的 "在地性情感"。
在《明光赋存》这部收录其2008至2023年间75篇辞赋作品的文集中,曹克考以细腻笔触刻画了明光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如《紫阳山赋》中对山体“叠嶂层峦”、“松涛映翠”的描写,《跃龙湖赋》里对湖水“波光粼粼”、“渔舟唱晚”的勾勒,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更是将对故土的眷恋融入每一处细节:山水不再是客观的“景观”,而是承载记忆与情感的“精神原乡”,字里行间满是“见山水即见家乡”的亲切与珍视。
这种具象化的乡土情感表达,使曹克考的辞赋作品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与情感张力。他将个人的成长经历与家乡的历史变迁相结合,使辞赋成为记录地方记忆、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如《明光赋存》被评价为“一部用时光为明光写就的‘告白书’”,饱含着浓浓的乡土情怀。
2.2 地方历史的情感化叙事
曹克考辞赋作品情感表达的另一特色,是对地方历史的情感化叙事。他不仅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更深入挖掘明光的历史文脉,将地方记忆转化为情感载体。
在《明光赋》中,曹克考追溯家乡从“古滁之域”到当代发展的历史沿革,《牧羊山赋》里关联地方传说与人文典故,这种对“家乡故事”的梳理,实则是将个人情感与地方文化深度绑定:情感不再是孤立的个人体验,而是对故土历史的认同、对地方发展的期盼,让乡土情怀既有“温度”,更有“厚度”。
作为方志与家谱研究学者,曹克考对明光历史文化有着深入了解,这些知识在其辞赋中得到生动体现。例如《明光赋》中,他既描绘明光的自然景观,又追溯其历史沿革,使作品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种将历史知识与个人情感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使曹克考的辞赋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个人的温度。
2.3 家族记忆的情感重构
曹克考作为明光市家文化研究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对家族文化有着深入研究,这也影响了他的辞赋创作。他的辞赋作品中,常常融入对家族历史的情感重构,将家族记忆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
曹克考收集明光乃至整个滁州地区61家(宗族)谱资料及文章牵引,年点校族谱100多万字。这些谱牒研究的经历,使他对家族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他的辞赋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清慎堂曹氏宗谱》等作品中,他不仅记录家族的历史变迁,更通过对祖先事迹的追述,表达对家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这种对家族记忆的情感重构,使曹克考的辞赋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具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将个人的家族情感与地方文化、国家历史相联系,形成了一种“家国同构”的情感表达模式,使辞赋成为连接个人、家族与国家的情感纽带。
三、情感表达的历史维度:共情式解读与时代反思
3.1 历史人物的情感共鸣
面对屈原、曹雪芹等历史人物,曹克考的情感表达并非简单的“歌颂或惋惜”,而是以“当代视角”切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实现“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情”,让历史人物的精神与当代读者产生共鸣。
在《屈原赋》中,曹克考既赞美屈原“倡美政而谋强”的理想抱负,更共情其“怀才不遇”的悲怆;“观七国而忧伤”一句,不仅是对屈原处境的描述,更暗含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当代思考,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古人的坚守,也能联想到自身对“初心与困境”的体悟。
同样,在《曹雪芹赋》中,曹克考不仅展现出对曹雪芹生平的了解,更深入挖掘其创作《红楼梦》的内心世界,表达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敬仰与同情。这种对历史人物情感世界的深入刻画,使作品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情感层次与深度。
曹克考的这种“共情式解读”,不是简单地将历史人物现代化,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寻找历史人物与当代人的情感共鸣点,使历史人物的精神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正如《屈原赋》中所写:“原颛顼之胄裔,生楚国之丹阳。历三朝而勤勉,观七国而忧伤。律宪章而治乱,倡美政而谋强”,既歌颂了屈原追慕尧舜、举贤济世的理想,也表达了对其怀才不遇、投江殉国的惋惜与敬仰,辞藻典雅,情感真挚。
3.2 历史事件的当代反思
曹克考辞赋作品情感表达的另一特色,是对历史事件的当代反思。他不仅关注历史人物,也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将历史经验与当代社会相联系,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情感表达。
在《明光赋》等作品中,曹克考通过对家乡历史变迁的描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他既看到了历史的辉煌,也不回避历史的苦难,而是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历史进行深入反思。这种反思不是简单的批判或赞美,而是在情感上与历史事件产生共鸣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判断。
曹克考的这种历史反思,体现了一位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他不满足于简单地记录历史,而是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这种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情感表达,使他的辞赋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社会价值。
3.3 文化传统的情感传承
曹克考辞赋作品情感表达的第三个特色,是对文化传统的情感传承。他不仅关注历史人物与事件,更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在《千韵品红》这部收录他1234首诗、词、曲、赋、楹联的文集中,曹克考展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与热爱。他通过创作传统诗词曲赋,不仅继承了中华文学的艺术形式,更传承了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与情感价值。
曹克考的这种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复制,而是在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他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正如他在两首排律《庚子咏怀》中所写:“树老根犹壮,心雄气自豪”,“但系秒阴期向晚,好争来日度今朝”,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与创新精神。
四、情感表达的现实关怀:民生视角与时代担当
4.1 社会现实的情感关注
与传统辞赋多聚焦历史、神话不同,曹克考辞赋创作还展现出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体现了一位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在《再生稻赋》等作品中,曹克考关注现代农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展现了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与深入思考。《再生稻赋》获全国诗歌散文大赛特等奖,该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农业科技的了解与关注,也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关切与同情。
这种将辞赋这一传统文体与现代农业题材相结合的尝试,体现了曹克考对辞赋创作的创新探索,也展现了他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他不回避现实问题,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关注社会发展,思考民生改善,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4.2 民生疾苦的感同身受
曹克考辞赋作品情感表达的另一特色,是对民生疾苦的感同身受。他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苦难感同身受,这种情感表达使他的辞赋作品具有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在《再生稻赋》中,曹克考既描写“再生稻”的种植技术、产量优势,也关注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更传递出对“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的关切,其情感不再是脱离现实的“风花雪月”,而是对“三农问题”的切实关注,字里行间满是对劳动者的尊重与对民生改善的期盼。
这种对民生疾苦的感同身受,体现了曹克考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他不满足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将目光投向社会底层,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体现了一种“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
4.3 时代发展的热情讴歌
曹克考辞赋作品情感表达的第三个特色,是对时代发展的热情讴歌。他不仅关注社会问题,也看到了时代进步的积极一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给予热情赞美。
在《明光赋》等作品中,曹克考既回顾了家乡的历史变迁,也展现了当代明光的发展成就。他对家乡的现代化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进步表示由衷赞赏。这种对时代发展的热情讴歌,体现了曹克考对国家前途的信心与对民族未来的期望。
曹克考的这种时代讴歌,不是简单的歌功颂德,而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与理性思考。他既看到了时代发展的成就,也不回避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而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肯定成绩,正视问题,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理性与担当。
五、情感表达的艺术特色:语言形式与情感传达的统一
5.1 格律严谨的情感约束
曹克考辞赋作品情感表达的第一个艺术特色,是格律严谨的情感约束。作为深耕传统文学的创作者,他的辞赋严格遵循赋体“铺陈叙事、对仗工整”的格律要求,这种形式上的约束,反而使情感表达更加集中、凝练。
曹克考的辞赋作品在句式上长短交错、骈散结合,既保留“四六句”的典雅韵律,又避免过度堆砌辞藻导致的晦涩难懂。如《屈原赋》中“原颛顼之胄裔,生楚国之丹阳;历三朝而勤勉,观七国而忧伤”几句,既符合传统赋体的对仗要求,又具有流畅的节奏感,展现了作者对传统辞赋格律的熟练掌握。
这种格律严谨的创作态度,使曹克考的辞赋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具有了一种“克制的美感”。他不是直白地宣泄情感,而是在格律的约束下,通过精心的构思与表达,使情感在形式的规范中得到升华。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曹克考的辞赋创作正是这种“情”与“辞”、“理”与“文”的完美统一。
5.2 典雅流畅的情感表达
曹克考辞赋作品情感表达的第二个艺术特色,是典雅流畅的情感表达。他的辞赋语言既保持了传统辞赋的典雅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语言的鲜活元素,使作品既不失传统韵味,又具有当代气息。
在《曹雪芹赋》中,曹克考不仅运用了与《红楼梦》相关的典故,还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曹雪芹的生平与创作历程,使作品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易于当代读者理解与接受。这种典雅而不失流畅的语言风格,让曹克考的辞赋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具备了当代传播的可能性。
曹克考还注重语言的音乐性,善于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营造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的语言效果。这种对语言音乐性的追求,让其作品不仅可阅读,还适合朗诵与传播,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3 意象生动的情感象征
曹克考辞赋作品情感表达的第三个艺术特色,是意象生动的情感象征。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历史典故等意象,来象征抽象的情感,使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在《紫阳山赋》《跃龙湖赋》等作品中,曹克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象征对家乡的情感;在《屈原赋》《曹雪芹赋》等作品中,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来象征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些意象的运用,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曹克考的这种意象运用,不是简单的比喻或象征,而是将情感与意象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曹克考的辞赋创作正是这种“情景妙合”的艺术实践。
六、情感表达的文化意义:传统继承与当代创新
6.1 传统情感表达方式的继承与发展
曹克考辞赋作品情感表达的第一个文化意义,是对传统情感表达方式的继承与发展。他不仅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言志”、“赋体物”的传统,还在当代语境中对这些传统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曹克考继承了《诗经》“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了《楚辞》“发愤以抒情”的浪漫主义精神,同时还吸收了汉赋“体物写志”的艺术手法。他将这些传统情感表达方式与当代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风格。
这种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使曹克考的辞赋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时代的创新性。他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而是在理解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情感表达方式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6.2 当代知识分子情感表达的范式意义
曹克考辞赋作品情感表达的第二个文化意义,是为当代知识分子情感表达提供了范式意义。他的创作实践表明,当代知识分子可以通过传统文学形式,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在当今社会,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现代传媒的发展,传统文学形式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知识分子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曹克考坚持以传统辞赋形式表达当代情感,为当代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新的情感表达方式。
曹克考的这种实践,不是简单地复古或怀旧,而是在传统形式中注入当代内容,使传统文学形式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他的创作实践表明,传统文学形式与当代情感表达并不矛盾,相反,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6.3 地方文化情感表达的示范作用
曹克考辞赋作品情感表达的第三个文化意义,是对地方文化情感表达的示范作用。他以家乡明光为创作对象,通过辞赋形式表达对地方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在当今全球化与城市化的背景下,地方文化面临着被同质化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与传承地方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议题。曹克考的辞赋创作,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曹克考通过辞赋形式,不仅记录了家乡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还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使辞赋成为连接地方文化与当代生活的桥梁。他的创作实践表明,地方文化可以通过文学形式得到有效传承与创新,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七、结论
通过对曹克考辞赋作品情感表达特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曹克考辞赋作品的情感表达具有鲜明的“在地性”特征。他将个人情感与家乡明光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紧密结合,通过具象化的描写与情感化的叙事,使乡土情怀既有“温度”,又有“厚度”。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也使作品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次,曹克考辞赋作品的情感表达具有深刻的历史维度。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共情式解读”、对历史事件的“当代反思”以及对文化传统的“情感传承”,使历史与现实相联系,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既有历史深度又有现实意义的情感表达模式。
再次,曹克考辞赋作品的情感表达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他关注社会现实,感同身受民生疾苦,热情讴歌时代发展,使辞赋这一传统文体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情感表达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担当。
最后,曹克考辞赋作品的情感表达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他通过格律严谨的情感约束、典雅流畅的情感表达以及意象生动的情感象征,将情感与形式完美统一,形成了一种既有传统韵味又有当代气息的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曹克考辞赋作品的情感表达特色,体现了一位当代知识分子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对家乡的热爱与责任,对历史的尊重与反思,对现实的关注与担当。他的创作实践不仅为当代辞赋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在当今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如何在传统形式中表达当代情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议题。曹克考的辞赋创作,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创作实践表明,传统文化形式与当代情感表达并不矛盾,相反,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通过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可以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