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曹克考辞赋作品艺术特色研究(王洛兵)

标签:
文化历史情感教育时评 |
分类: 文学评论 |
曹克考辞赋作品艺术特色研究
·王洛兵·
一、引言:辞赋创作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曹克考作为当代中国辞赋创作领域的重要作家,其辞赋作品在继承传统赋体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个人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当前辞赋创作与研究领域,曹克考的辞赋作品以其“题材扎根现实、语言守正传统、情感真挚饱满”的特点,为当代辞赋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他的辞赋创作不仅展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与传承,也体现了一位当代知识分子对乡土、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关怀。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曹克考辞赋作品的艺术特色,探究其在题材选择、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期为当代辞赋创作与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通过对曹克考辞赋作品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辞赋创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与转化。
二、题材扎根现实:家国情怀与乡土记忆的双重奏
2.1 地域文化的深情书写
曹克考的辞赋创作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将创作视角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与故土人文,形成了“接地气”的艺术风格。他的辞赋作品不囿于传统辞赋的“体物写志”,更倾向于将视角对准现实生活与故土人文,既有对家乡明光山水风貌、历史沿革的细致描摹,也有对地方产业发展的关注,还包含对历史文化名人的追怀。
在《明光赋存》这部收录了曹克考2008至2023年间创作的75篇辞赋作品的文集中,上卷《山水明光赋》与下卷《淮东赋集》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作者对家乡明光的深厚情感与细致观察。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明光的自然风光,如《紫阳山赋》《跃龙湖赋》《灵迹湖赋》等,还深入挖掘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使辞赋成为承载地方记忆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例如,在《明光赋》中,曹克考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明光的地理风貌与历史变迁。这种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乡土的深厚情感,也使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2.2 历史人物的现代解读
曹克考的辞赋作品另一显著特色,是对历史人物的关注与追怀,尤其是对那些具有家国情怀与文化贡献的历史人物的深入刻画。在《屈原赋》《曹雪芹赋》等作品中,曹克考不仅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的熟悉,更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赋予了这些历史人物新的时代内涵。
《屈原赋》刊载于《陕西诗词》2009年第六期,该赋缅怀了屈原的生平事迹与高尚品德,如“原颛顼之胄裔,生楚国之丹阳。历三朝而勤勉,观七国而忧伤。律宪章而治乱,倡美政而谋强”,歌颂了屈原追慕尧舜、举贤济世的理想,也表达了对其怀才不遇、投江殉国的惋惜与敬仰,辞藻典雅,情感真挚。
同样,《曹雪芹赋》刊登于江苏省红研会会刊《红楼文苑》2015年第十二期,此赋围绕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红楼梦》的伟大成就展开,展现了曹雪芹坎坷的命运和卓越的文学才华,从多个角度解读了《红楼梦》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2.3 现实题材的创新表达
与传统辞赋多以历史、神话为题材不同,曹克考的辞赋创作还大胆涉足现实题材,尤其是与当代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相关的题材,展现了一位当代知识分子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例如,《再生稻赋》就是曹克考关注现代农业发展与民生需求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农业科技的了解与关注,也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关切与同情。这种将辞赋这一传统文体与现代农业题材相结合的尝试,体现了曹克考对辞赋创作的创新探索。
曹克考的辞赋创作不追求辞藻的华丽炫技,而是以“真情”为内核:写屈原时,既歌颂其“美政理想”,也共情其“怀才不遇”的悲怆;写家乡时,字里行间满是对故土的眷恋与对地方发展的期盼;即便是创作《相思赋》这类抒情题材,也以细腻的生活细节传递情感,而非空泛抒情。这种“以实写情、情随事出”的笔法,让作品既有传统赋体的“庄重感”,又具备当代文学的“感染力”。
三、语言守正传统:典雅性与流畅性的完美结合
3.1 格律严谨的传统根基
作为深耕传统文学的创作者,曹克考的辞赋严格遵循赋体“铺陈叙事、对仗工整”的格律要求,展现了对传统辞赋文体规范的深刻理解与尊重。他的辞赋作品在句式上长短交错、骈散结合,既保留“四六句”的典雅韵律,又避免过度堆砌辞藻导致的晦涩难懂。
例如,在《屈原赋》中,曹克考写道:“原颛顼之胄裔,生楚国之丹阳;历三朝而勤勉,观七国而忧伤”。这几句既符合传统赋体的对仗要求,又具有流畅的节奏感,展现了作者对传统辞赋格律的熟练掌握。
曹克考的辞赋创作在结构上,也遵循了传统赋体的基本框架,通常由序、正文和乱(或讯)三部分组成,体现了对传统文体规范的尊重与传承。这种对传统格律的坚守,使他的辞赋作品具有了传统赋体的庄重感与仪式感,也为作品奠定了坚实的文体基础。
3.2 典雅流畅的语言风格
在语言表达上,曹克考的辞赋作品兼具典雅性与流畅性,既保持了传统辞赋的文学韵味,又避免了过于晦涩难懂的弊病。他的辞赋语言既善用典故增强文化厚度,又以通俗化的表达传递情感,让传统赋体在当代读者眼中“可感可懂”,打破了“辞赋必艰深”的刻板印象。
例如,在《曹雪芹赋》中,曹克考不仅运用了与《红楼梦》相关的典故,还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曹雪芹的生平与创作历程,使作品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易于当代读者理解与接受。这种典雅而不失流畅的语言风格,使曹克考的辞赋作品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也具备了当代传播的可能性。
曹克考的辞赋作品还体现了对语言音乐性的重视,他善于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段,创造出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的语言效果。这种对语言音乐性的追求,使他的辞赋作品不仅可以阅读,也适合朗诵与传播,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3 文体互参的创新尝试
曹克考辞赋创作不仅坚守传统,还大胆尝试文体互参的创新手法,将诗、词、曲等不同文体的特点融入辞赋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文体互参的尝试,使他的辞赋作品既有传统赋体的庄重感,又兼具诗词的凝练与曲的灵动。
在《千韵品红》这部收录了曹克考1234首诗、词、曲、赋、楹联的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不同文体间自由转换的能力与才华。这种文体互参的创作实践,不仅丰富了辞赋的表现手法,也为传统辞赋的当代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曹克考的辞赋作品还体现了对现代语言的灵活运用,他善于在保持传统辞赋语言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口语的鲜活元素,使作品既不失传统韵味,又具有当代气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他的辞赋作品在当代语境中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与传播力。
四、情感真挚饱满:情实境真的艺术追求
4.1 乡土情怀的深度表达
曹克考的辞赋作品最动人之处,在于其真挚饱满的情感表达,尤其是对家乡明光的深厚情感。《明光赋存》被评价为“一部用时光为明光写就的‘告白书'”,“饱含着浓浓的乡土情怀”。这种乡土情怀不仅体现在对家乡自然风光的赞美上,也体现在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上。
在《明光赋》《紫阳山赋》《跃龙湖赋》等作品中,曹克考通过生动的描写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对家乡山水的深厚感情。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明光的自然风光,还融入了作者对家乡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理解与感悟,使作品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深度。
曹克考的乡土情怀还体现在他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与传承上。作为方志与家谱研究学者,他对明光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些知识在他的辞赋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例如,在《明光赋》中,他不仅描绘了明光的自然景观,还追溯了明光的历史沿革,使作品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4.2 历史追怀的情感共鸣
曹克考的辞赋作品在情感表达上的另一特色,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怀与敬仰,尤其是对那些具有家国情怀与文化贡献的历史人物的深厚情感。在《屈原赋》《曹雪芹赋》等作品中,曹克考不仅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的熟悉,更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赋予了这些历史人物新的时代内涵。
在《屈原赋》中,曹克考既歌颂了屈原“美政理想”的崇高,也表达了对其“怀才不遇”的悲怆的共情。这种对历史人物情感世界的深入挖掘,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力,让读者能够跨越时空,与历史人物产生情感交流。
同样,在《曹雪芹赋》中,曹克考不仅展现了对曹雪芹生平的了解,还深入挖掘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敬仰与同情。这种对历史人物情感世界的深入刻画,使作品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情感层次与深度。
4.3 时代关切的现实情怀
与传统辞赋多以历史、神话为题材不同,曹克考的辞赋创作还展现了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体现了一位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在《再生稻赋》等作品中,曹克考关注现代农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展现了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与深入思考。
《再生稻赋》获全国诗歌散文大赛特等奖,该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农业科技的了解与关注,也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关切与同情。这种将辞赋这一传统文体与现代农业题材相结合的尝试,体现了曹克考对辞赋创作的创新探索,也展现了他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曹克考的辞赋作品在情感表达上不追求表面的热烈与张扬,而是注重情感的真实性与深度,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入的思考,展现出对生活、对历史、对现实的真挚情感。这种“情实境真”的艺术追求,使他的辞赋作品具有了持久的艺术魅力与情感感染力。
五、艺术成就与当代价值
5.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
曹克考的辞赋创作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在于他成功地实现了传统辞赋与当代语境的融合创新。他的辞赋作品既保持了传统赋体的基本特征与美学特质,又融入了当代社会的现实内容与表达方式,使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在当代语境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曹克考的辞赋创作不局限于传统辞赋的题材与表现手法,而是大胆涉足现实题材,尤其是与当代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相关的题材,展现了一位当代知识分子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这种对现实题材的关注与表达,使辞赋这一传统文体在当代社会中具有了新的功能与价值。
在语言表达上,曹克考的辞赋作品既保持了传统辞赋的典雅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语言的鲜活元素,使作品既不失传统韵味,又具有当代气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他的辞赋作品在当代语境中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与传播力。
5.2 地方文化的记录与传承
曹克考的辞赋作品对地方文化的记录与传承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明光市家文化研究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曹克考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与深厚的感情,这些知识与情感在他的辞赋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明光赋存》这部作品集中的大部分作品都与明光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相关,这些作品不仅是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对地方文化的系统记录与整理。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明光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自然风光特色,使辞赋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曹克考的辞赋作品还对家乡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刻画与追怀,如在《明光赋》《牧羊山赋》《大横山赋》《大淮浮山赋》等作品中,他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赋予了这些历史人物新的时代内涵。这种对历史人物的现代解读,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入理解,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5.3 当代辞赋创作的启示与借鉴
曹克考的辞赋创作对当代辞赋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首先,他的创作实践表明,传统辞赋在当代语境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表现力,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
其次,曹克考的辞赋创作展现了现实题材在辞赋创作中的可能性与价值。他大胆涉足现代农业、地方发展等现实题材,使辞赋这一传统文体在当代社会中具有了新的功能与价值。这种对现实题材的关注与表达,为当代辞赋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最后,曹克考的辞赋创作还展现了情感表达在辞赋创作中的重要性。他的作品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打动读者,使辞赋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这种对情感表达的重视,为当代辞赋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六、结论
曹克考的辞赋作品以其“题材扎根现实、语言守正传统、情感真挚饱满”的艺术特色,在当代辞赋创作领域独树一帜。他的创作实践不仅展现了对传统辞赋文体的深刻理解与传承,也体现了一位当代知识分子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为当代辞赋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曹克考的辞赋创作在题材上扎根现实生活与故土人文,既有对家乡明光山水风貌、历史沿革的细致描摹,也有对地方产业发展的关注,还包含对历史文化名人的追怀。这种对现实题材的关注与表达,使辞赋这一传统文体在当代社会中具有了新的功能与价值。
在语言表达上,曹克考的辞赋作品既保持了传统辞赋的典雅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语言的鲜活元素,使作品既不失传统韵味,又具有当代气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他的辞赋作品在当代语境中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与传播力。
在情感表达上,曹克考的辞赋作品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打动读者,尤其是对家乡明光的深厚情感与对历史人物的追怀敬仰。这种“情实境真”的艺术追求,使他的辞赋作品具有了持久的艺术魅力与情感感染力。
总的来说,曹克考的辞赋创作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地方文化的记录与传承、当代辞赋创作的启示与借鉴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当代辞赋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他的创作实践表明,传统辞赋在当代语境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表现力,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如何使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