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2020-07-11 10:54:14)
标签:

教学设计

分类: 论文交流

学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第三小学

姓  

高海峰

学 号

200223

课  

2、《乡下人家》

单  

第一单元

教材

册数

第7册 

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是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乡村生活”为主题,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多彩,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淳朴、独特与美好。

乡下人家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作者抓住乡下人家的动植物、人们的生活场景,以乡下人家的房前屋后为空间顺序以及春夏秋三季和白天与傍晚交替的时间顺序,展现了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本文语言非常优美,简洁明快,活泼风趣,尤其善用拟人的手法,将乡下人家的瓜藤、竹笋、鸟儿、鸡和纺织娘自然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和浓厚的乡土气息。随着作者的笔触,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会逐渐展开,绘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景画。那房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门前空地上依着时令开放的美丽的鲜花和屋后伴着春雨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嫩笋,那觅食鸡群,那嬉水的小鸭,那乡下人家在门前的树阴下边吃晚饭,边闲话家常,其乐融融,夜里伴着纺织娘美妙的歌声甜蜜进入梦乡……这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听到了熟悉的蛙吵虫鸣,感受到瓜棚月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一起享受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作者对乡下人家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溢满字里行间。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画面,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看似无序,实则有序。课文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学生分析

    我们学校处在城乡接壤地带,很多孩子有农村生活的经历,他们对乡下人家的生活方式和景物是非常熟悉的,而且十岁左右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身边的景物不太关注,很少有人去仔细观察。所以对于他们而言《乡下人家》中的平凡景物、普通场面都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他们更不会去关注。甚至可能觉得乡下没有城市街道的车水马龙,没有城市的繁华热闹,所以不能深入体味文中的意境自然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体会不深。其次,和写人叙事的文章相比,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学习写景的文章有一定难度况且,这是一篇形散神聚的散文,他们理解起来就更有难度了。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联系生活,让他们重温乡下生活经历,在头脑中重现画面,通过文字调动孩子的情感,让孩子置身于文中的乡下人家。因此,课前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村庄的事物、人们的生活,说说看与城市生活有哪些不同,让他们对乡村生活有细致全面的了解,或者相互交流他们对乡下的哪些景物、哪些事物特别感兴趣,也可说说他们在乡下生活的趣闻,以此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然后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通过品析关键语句、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A类:

1.会读“构、冠”等十个字;会读会写“构、饰”等十五个字和“屋檐、构成”等十四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积累文中生动优美的句子。

B类:

3.读课文,想象画面,和同学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景致。

4.品析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类:

5. 了解课文在时间、空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6. 写写冬天乡下人家某一处的景致。

教学重点:

1.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勤劳、质朴的乡下人家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独特的写作顺序

预习题: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课后十个二类生字;借助工具书弄懂一类生字的音形义;认读词语表中的十四个词语,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细读课文,说说文中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地方、哪些时间的哪些画面,试着用简短的语句概括。

4.和同伴交流你在乡村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说说与城市生活的不同。

教学过程设计

第 一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板块:

谈话导入

(3分钟)

1. 请学生交流自己乡村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或者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

2. 根据学生的交流老师相机引入本课的教学

部分学生谈自己的乡村生活经历。

 唤起学生已有的记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既检查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板块:

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12分钟)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

2. 学习字词。

(1)小组长组织每个成员认读一遍课后二类生字和一类生字,并及时纠错。

(2)教师指导书写“率、蹲”。“率”字中间部分的笔顺是从中间到两边,书写为撇折、撇折、点、点、提、撇、点;“蹲”字右边是“尊”字,上半部分不要丢了一小横。

(3)出示“屋檐、构成、装饰、顺序、华丽、独特、照例、率领、踏步、倘若、和谐、甜蜜、梦想、催眠曲”请组内同学互相考察认读情况,并交流“装饰、华丽、独特、倘若、向晚”等重点词语的意思,组内解决不了的组长统计汇报;

(4)教师帮助解决各组理解困难的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理解。

(5)识记十四个词语。

(6)老师当堂抽查听写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

 

 

 

2.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内认读生字词。

3.练习书写“率、蹲”。

 

 

 

4.交流重点词语的意思。

 

 

 

 

 

 

 

 

 

5.听写词语。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检查预习、学习字词,然后老师再针对疑难问题进行指导,既能节省时间有效落实生字词的教学任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第三板块: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5分钟)

1. 请七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七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乡下人家哪些地方的哪些景物,划出这些画面出现的时间或地点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一幅画面的内容。

2. 指名交流,引导学生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3. 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进行总结归纳,明确课文描写的几个画面:瓜藤攀架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门前晚餐图、月夜虫鸣图。

4. 再读课文后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 其实啊,作者在课文里用了一个自然段集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你们能找到吗?(最后一自然段)

6. 板书:独特、迷人

1.七位同学依次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纠错。

2.找出语段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理清文章是按房前屋后、春夏秋三季及白天、傍晚、夜里的空间、时间交织在一起的顺序对乡下人家进行描写的

3.结合预习汇报文章描写的几个画面。

4.学生自由交流对乡下人家的印象。

5.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找出句中的中心词。(独特、迷人)

1.在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课文极其重要。第一课时,让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然后抓住文段中描写乡下人家画面所在时间或地点,上下贯通,理清文脉——课文是按“时间、空间”顺序交错进行叙述。

2.通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之美,景色之美。因为四年级学生的自学和概括能力不强,需要老师的帮助。那么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针对这一学情,让学生在充分自读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和老师的引导,掌握用主要景物+中心词做小标题的方法。实现知识和技能双丰收的目的。

 

第四板块:

交流朗读

摘抄佳句

(10分钟)

 

1.乡下人家的风景如此“独特、迷人”,那就让我们在小组内再轮读一遍课文,然后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最后选择两三个句子抄在你的摘抄本上,并试着背一背。

1.由小组长分配任务,组员轮读课文。

2.同桌互读预习时划出的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摘抄句子,背诵句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学时应该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在读后又进行佳句分享旨在让学生关注关键词句,自读自悟,为第二课时的进一步品读奠定基础;最后进行有重点的摘抄,是因为语文的学习重在积累,这样设计就是培养学生注重积累,勤于动手的习惯。

第 二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板块:

复习导入

(2分钟)

1. 作者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画面,还能用上一节课学过的小标题说一说吗?

2. 作者认为乡下人家的风景是怎样的?请用两个词语来概括。

3. 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沿着乡间小路,去欣赏乡下人家那一幅幅独特、迷人的生活画卷。我们先到乡下人家的房前屋后看看吧!

 

1. 学生回顾文中描写的六个画面。

2. 学生找出最后一段的两个中心词:“独特、迷人”。

温故才能知新。所以课堂伊始先让学生回顾旧知,把学生的思维与上节课链接起来,然后才能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第二板块:

研读文段,

领会写法,

感受乡村之美

(16分钟)

1.默读第1、2自然段,画出描写乡下人家风景独特迷人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把你的体会简单批注在句子旁边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交流句1: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瓜架呢?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

  师:引导学生朗读这个句子,读好“攀、爬”两个动词,体会拟人句的特点,感受瓜藤的生机和活力。

(2)交流句2: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师:从这个句子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一个瓜架呢?

  师: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老师先读,学生接读表示颜色的词,还有叠词)

(3)交流句3: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同学们,如果在乡下人家的门前竖着大旗杆,或者蹲着一对石狮子怎么样?是不是更威武好看呢?乡下人家为什么要选择在屋前种瓜呢?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自然段。

4.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交流句1: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先介绍几种花的开放时间,颜色或者花型(可先让学生讲,老师借课件图文结合进行补充)帮助学生理解“时令”和“顺序开放”的意思。

   师;读句子,让学生想象各种花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的情景,然后请学生说说想到的画面 。

(2)交流句2: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你觉得这个句子中的那个字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师:如果你就是那刚探出头来的笋芽儿,现在是怎样的心情啊?

  师:指导学生读出笋芽儿在春雨中破土而出的可爱、欣喜、充满生机。

1.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

 

 

 

2. 学生交流汇报、朗读句1,抓住“攀、爬”两个字,感受瓜藤的生机与活力,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好处。

 

3. 交流句2,和老师对读,感受瓜藤的色彩美、叠词的节奏美。

 

 

 

 

4.思考交流句3中老师的问题,领悟对比的表达方法,感受乡下人家的和谐美、自然美,以及人们的勤劳。

 

5.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6.学生借助老师的图片,讲解,结合上下文理解“时令”就是季节;“顺序开放”就是指根据季节依次开放。

 

 

 

 

 

 

7. 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8.学生交流对“探”字的感悟,通过角色转换感受雨后竹林的勃勃生机,进一步体会拟人句的生动、有趣。

1.默读批注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的主要目标,所以安排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2.句1、句2、句3的学习旨在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将自读感悟进行梳理和输出,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交流和朗读中领悟拟人、对比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韵律美,从而感受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迷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第二段句1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通过文字想象画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写景文章常用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通过语文实践发展思维、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句2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学习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第三板块;

自读品味

感受乡村之美,体会作者情感

(12分钟)

 

1. 师导语: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不仅有这些植物,还有动物和人,请同学们应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3-6自然段。

2. 合作学习3-6自然段。

(1)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把能表现乡村之美的句子画出来,并旁注自己的体会,然后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最后小组长推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

(2)指导学生进行自读批注。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请每组代表发言。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及时补充,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点拨。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语言之美、乡村之美,体会作者情感。

 

 

 

 

1. 默读课文3-6自然段,按要求圈点批注。

 

 

 

 

2. 按要求小组交流自读收获。

3. 各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聆听补充。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应用1、2自然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阅读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四板块:

师生共写

升华情感

(10分钟)

1. 教师导语:同学们,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乡下人家春夏秋季的美,那么你们能想象一下乡下人家冬天某一处的景致吗?请拿起你的笔把它写下来。

2. 交流学生的小练笔,及时点评。

3. 同学们,原来乡下人家的冬天也这么美,难怪作者这样感叹——(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4. 同学们,如此独特、迷人的江南乡下风景,也激发了老师的灵感,老师将课文改写成了一首28字的小令。(出示小令,配乐朗读)

        天净沙·村居

  瓜藤竹笋鲜花,小桥流水鸡鸭,向晚微风红霞。乡下人家,四季风景如画。

 

1. 学生进行小练笔。

2. 学生交流自己的小片段。

1.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应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应注重语用训练。安排这个小练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又是语言应用的实践,学以致用,通过交流点评提高习作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 老师的小令,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提炼、重组,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语言特点,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也想通过这种师生共写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板书

设计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 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乡下人家》教学设计独特   迷人

对比  拟人

教学

反思

 

 

 

 

 

 

 

20203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