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双方较技之施招用手或施手用招,
有“以定用手” 和“以重击中”两种不同的方法。 这已经是公认了的。 就以“顺随” 的法则来施手用招或施招用手, 也基本上是公认了的。
即施手用招和施招用手皆以顺随的法则施之。 有“顺其势而变, 随其势而化, 因其势而发”。只有如此, 才是“不先物为” 的“无为” 法,
才具备“因物之所为” 的“无不为” 之艺境。
然李亦畭先生在《五字诀· 劲整》 条目中论说:“一身之劲,
练成一家。 分清虚实, 发劲要有根源。 劲起于脚根, 主于腰间, 发于脊骨。 又要提起全副精神, 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
我劲已接入彼劲。 恰好不先不后, 如皮燃火, 如泉涌出。 前进后退, 无丝毫散乱。 曲中求直, 蓄而后发, 方能随手奏效。
此所谓“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 也”。
在这段精彩的论述中, 李亦畭先生提出了“四两拨千斤”
和“借力打人” 的两种战胜对手的方法之概念。 即在“顺随” 的法则下, 有两种具体的实施之方法。 但其未具体解释什么是“四两拨千斤”
的方法? 什么是“借力打人” 的方法? 致使现今一般的习拳者认为“四两拨千斤” 和“借力打人” 是同一种方法。 而各持己见争论不休。
甚或不求真解, 而糊涂认识糊涂练之, 糊涂用之, 终不得其法之精妙处。
据我修炼、 至用的体会认知,“四两拨千斤” 和“借力打人”
虽同是施招用手或施手用招皆以“顺随” 为法则而能胜人的方法。 都是“顺势借力” 为法则。 这是“四两拨千斤” 和“借力打人”
两种方法“法则” 上的相同之处。 但在具体实施时此两者的方法, 又好象有微妙之区别。 故多引数家之论以阐明其区别处。 明此,
方能习拳练艺, 在练、 用中, 使“法则” 和“方法” 的概念清楚, 练、用之法不乱矣! 方能有利于提高攻防功夫之艺境。
做到心中有数。
王芗斋先生在论“单双重与不着象” 一文中说:“至于神与意之不着象,
乃非应用触觉良能之活力, 不足以证明之。 比如双方决斗, 利害当前, 间不容发, 已接未触之时, 尚不知应用者为何? 解决之后,
复不知适间所用者为何? 所谓不期然而然, 莫之至而至, 又谓极中致和, 本能力之自动良能也。”
王芗斋先生在此段论述中言明“听探” 之良知和“顺化” 之良能的因果关系, 其虽说不知所用者何?
但“一触即发” 的效果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致使后来习意拳、 大成拳之人皆以“一触即发” 为能事来论拳。 孰不知,
此“一触即发” 以方法论之, 亦不外“四两拨千斤” 和“借力打人” 的两法中择其一尔。 即“寄奇于偶中“, 自不外乎此也。
也就是说:“一触即发” 又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之, 一种是“四两拨千斤”, 一种是“借力打人”。
俞大猷说: “刚发他力前, 柔乘他力后。 彼忙我静待, 知拍任君斗。”
在这首歌诀中, 俞大猷将“刚发” 的施手用招, 放在对手之力前而发出; 将“柔乘” 的施招用手,
放在对手已发力势之后。 分出了施招用手和施手用招的“用刚势发, 用柔势乘” 的“先、 后”之界限了。 即在对手攻势发力浑厚之前,
我用刚发以对之, 彼必能跌翻摔出; 对手攻势发力浑厚已极, 则我用柔化之势乘机以发之, 彼亦能跌翻摔出。 但要注意此“刚发”“柔乘”
及其施用时的“先、后” 的关系, 此虽没有明确指明“四两拨千斤” 和“借力打人”
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具体内容为何。但这里面却蕴藏着“四两拨千斤” 和“借力打人” 两者之间微妙之区别处了。
拳决云: “逢强智取, 遇弱力擒”, 别小看这句简单的拳决, 其正是能论清楚“四两拨千斤”
和“借力打人” 两者在具体方法中的微妙之区别的关键所在。 所谓“逢强智取”, 如何为智取? 即“柔乘他力后” 的方法,
遇弱力擒,如何为力擒?即“刚发他力前” 的方法。 这样分析认识“四两拨千斤”和“借力打人” 的方法,
此两种方法虽同是在顺随的施招用手、 施手用招的法则下的实施, 但在具体实施招法用手上存在着“顺、 逆” 的微妙之区别的, 也就是说,
遇弱力擒的刚发他力前之方法,称为“借力打人”, 是“逆” 其势的打法; 逢强智取的柔乘他力后之方法, 称为“四两拨千斤”, 是“顺”
其势的打法。 这样,“四两拨千斤” 的方法和“借力打人” 的方法, 在具体运用上, 还是有“顺、逆” 之区别的。 必须有证据,
方可让人信之。
诀云: “或顺从以为进退, 或逆力以为揭献。” 此言出于《浑元剑经》 中。 正是此诀,
才彻底揭开了“四两拨千斤” 和“借力打人” 的方法, 存在着“顺、 逆” 之用法上的微妙区别的,
分析如下:四两拨千斤,“顺从以为进退” 的“柔乘他力后” 的施招用手之打法, 此法施出, 可顺其势使对
手“过上加过” 而败之。 如, 顺其来势的掳带法; 顺其去势的虎扑势, 所发之势与对手之劲势顺向而用, 故“顺从以为进退”
的施手用招, 可称为“四两拨千斤” 的方法。
借力打人: 就是“逆力以为揭献” 的“刚发他力之前” 的施手用招之打法。 此法施出,
可逆其力势而使对手“不及加不及” 而败之。 如对手来势力道尚弱, 逆其力势而骤然以强劲之势发之, 此亦属“对” 法。《武谱·
四字密诀》 中说: “对, 对者, 以气对彼来处, 认定准头而去也”, 也是说所发之势与对手之来力之势相反, 即逆向而去,
故可揭献而将对手击翻跌出。 此乃借其来力不足迎头逆力的施招用手或施手用招之方法, 故“逆力以为揭献” 的打法, 可称为“借力打人”
的方法。 当然, 所谓“对“法的” 逆力”, 也是先天自然之力, 即以内气对彼来处的方法。 绝非僵拙蛮横的外形有为之力法尔,
这一点同样应辨别清楚, 练, 用, 方不失误矣。
而“四两拨千斤” 和“借力打人” 是具体两种打人的方法, 而“顺从以为进退” 是“四两拨千斤”
的方法,“逆力以为揭献” 是“借力打人” 的发。 就这一点, 孙禄堂先生在功法四德中, 就已经陈述明白了。 功法四德境, 就是“顺、
逆、 和、 化” 四德。 就此四字内容而言, 可有“体、 用” 之别, 而在“用” 字上说, 就是“顺从以为进退” 的“四两拨千斤”
的方法; “逆力以为揭献” 的“借力打人” 之方法, 继之尚有“和、 化” 二种方法。 当能达到“化” 境时,
便是成道的神化之功的神明艺境,此处不复论述, 但要知道, “顺、 逆、 和、 化”, 体、 用“四德具备” 方能功德圆满,
功臻此境之时, 方可成为“练家”, 方不虚此名。
就能将“四两拨千斤” 和“借力打人” 的“顺、 逆” 用法之微妙的区别论述清楚而言,
可使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人在练, 用中有了明确的具体之内容了。 我虽然清楚的知道“四两拨千斤” 和“借力打人” 这两种方法,
都是在“顺随” 的法则中的施招用手、 施手用招的。 都是“以静制动” 为基本法则的, 皆是“以静制动” 的因变亦受,
逸以待劳的“无为” 法。 但在此共同的“法则” 之中,确实存在着具体的“顺势、 逆力” 之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 就这一点而言,
明白就比不明白容易掌握了, 就能在练习攻防招法中有目的的修炼纯熟了, 才能在较技时施招用手、 施手用招相机而用的清楚,
能够达到“静以待动有上法, 动中处静有借法”, 随时随处可克敌致胜了, 这就是我非要体认清楚又论明白不可的根本原因, 论述清楚明白,
则习拳者练, 用自有准的。
因现时习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中, 常将“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 在具体方法上混为一谈,
或以私欲之见彰乎已知而执偏, 不知前贤自有明论, 故不能认识到“四两拨千斤” 是顺从以为进退的顺势为法, 不知“借力打人”
是逆力以为揭献的逆其力向为法。 实乃不知“寄奇于偶内” 之精髓妙义, 故尔辩之清楚, 论说明白, 以为习拳者所能至用不误。
由此能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之法旨,“顺随为法, 打人由我” 的“一而二, 二而一” 之精髓妙义, 练用可有进阶矣!
施招用手或施手用招可有准的了。
借力打人: 就是“逆力以为揭献” 的“刚发他力之前” 的施手用招之打法。 此法施出,
可逆其力势而使对手“不及加不及” 而败之。 如对手来势力道尚弱, 逆其力势而骤然以强劲之势发之, 此亦属“对” 法。《武谱·
四字密诀》 中说: “对, 对者, 以气对彼来处, 认定准头而去也”, 也是说所发之势与对手之来力之势相反, 即逆向而去,
故可揭献而将对手击翻跌出。 此乃借其来力不足迎头逆力的施招用手或施手用招之方法, 故“逆力以为揭献” 的打法, 可称为“借力打人”
的方法。 当然, 所谓“对“法的” 逆力”, 也是先天自然之力, 即以内气对彼来处的方法。 绝非僵拙蛮横的外形有为之力法尔,
这一点同样应辨别清楚, 练, 用, 方不失误矣。
“寄奇于偶内” 以应用之法旨解: 奇者、 一也, 偶者、 二也。 古有“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之论, 兵家有“凡战者, 以正合, 以奇胜” 之言, 此皆“奇正” 而论之, 而“寄奇于偶内” 则是以“奇偶” 以论之, 以拳法论:
偶者, 四两拨千斤, 借力打人, 二法之意也, 两者为二, 为偶, 为备也。奇者, 一也, 即时即处, 选用偶备中之一者也,
或四两拨千斤, 或借力打人, 即时相机只能选其之一也, 则知“寄奇于偶中” 的精髓妙义, 就是言说平时所练,
备有“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 之二法, 即时相机而用只一法尔, 即“顺随为法, 打人由我” 之精义, 其中顺随为法则,
但相机用势,有“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 之两法, 可由我选用其一而致胜。 由此亦可知道“四两拨千斤” 和“借力打人”
在具体方法实施中自有不同。 所不同者, 四两拨千斤为顺势法, 借力打人为逆力法,此见地明矣!
由此可知, 习拳练艺, 有备无患矣! 我能如此认知:“四两拨千斤” 和“借力打人”
为顺随法则中的“顺、 逆” 之两法, 除自己修炼体认验证之外, 主要是观读各家之谱, 方能识得清楚, 认得明白, 故著《读谱识法》
之系列文章, 以求解得其中三味, 奉献给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
马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