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在“学帮理练”下有效组织课堂讨论
解放路小学
庞占海
随着素质教育的步步深入,我们解放路小学也在深化教育改革,我们采用“学帮理练”的教学法,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其中,课堂讨论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也充分体现了它们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价值和作用。课堂讨论组织得好,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否则,将导致课堂讨论流于形式,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呢?
一、选择讨论内容
课堂讨论通常情况下只安排几分钟或十几分钟,这几分钟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内容的选择。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才有价值呢?
首先,组织讨论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要让学生去主动学习。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光靠教师的讲解和简单的下定义,学生不但印象不深,而且对概念的认识也肤浅。例如:“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学生往往在“任何不是0”这几个字上容易模糊。假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通过假设除数是0的情况下,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开展讨论,学生对“任何不是0”这几个字必定会有深刻的认识。
其次,有些内容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及促进素质的整体提高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应该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讨论。例如:“一根绳子剪去一半,再剪去剩下的一半,还剩8米,这根绳子原有多少米?”讨论此题时学生发言热烈,想出各种各样的解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讨论议题
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善问、巧问,精心设计讨论议题,讨论的议题必须富有知识结构和思维内涵,而且难易适中。讨论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1、从学生的认知方面考虑
要使课堂讨论能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疑点,巧设问题,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特别是那些学生认识有些模糊的问题,非唯一答案的问题,学生有意见分歧、有争议的问题,都是容易使学生展开讨论的议题。例如:“为什么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而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呢?”“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一定相等吗?”等等。这些问题往往能使学生争得面红而赤,获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主动去探索,去发现,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从学生情感因素考虑
学生的认知过程必然有情感伴随,只有以情为动力,以知为依托,做到情理交融,互相促成,才能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所以设计问题时即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积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情趣,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讨论在充满情趣而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例如,笔者曾听过一节课,执教者教学圆面积计算之后,让学生讨论:“一只小羊羔被一条5米长的绳子栓在大草坪中的一根木桩上,这只小羊羔能吃到草的范围有多大呢?”由于把圆的面积计算转化为一个富有故事情节的实际问题,同学们跃跃欲试,七嘴八舌讨论开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从议题难易程度方面考虑
把握议题的难易程度应该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为依据,提出的问题应该略高于全班的中等平均水平,难度太高会导致多数学生坐冷板凳;难度太低,学生对答如流,无须作深层的思考,这样的讨论就没有价值了。
三、及时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机
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能否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机,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在来”,关键是抓住机遇。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主体精神的充分体现。当学生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抓住时机,适时开展讨论。那么在什么时候开展讨论呢?
1、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开展课堂讨论。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认知水平的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想法,这是思维真实的表现。当学生认识发生偏差,见解产生分歧时。教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对一些普遍性问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辩。然后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统一见解。捕捉出有代表性的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例如,在“角的认识”一课中,有位老师讲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度角时,一位学生提出疑问:“老师,课本的四个角比教室的四个角小得多,为什么它们的四个角一样是90度的角呢?”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涉及到角的大小的本质问题,于是就顺水推舟,让大家发表意见。又如,有位老师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进行化简时,一位学生说:“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么篮球赛时不把57:38化简成3:2呢?”这就涉及到概念的本质问题。此时,组织讨论就有很大意义了。
2、在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时开展课堂讨论。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以及思维定位不同,在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错误的方法,这正暴露出他们真实的情况:学习的内容没有掌握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并及时予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如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数的组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边摆边数11根小棒后再让学生讨论:左边的“1”和右边的“1”表示什么?把摆的东西和数结合起来,这对理解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是很有帮助。再添1根小棒思考:12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然后出示15,问:“你能摆出15根小棒吗?15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接着脱离小棒,让学生讨论:“十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由于学生借助丰富的感性材料,已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讨论,就能比较容易的概括出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样的讨论,能让学生把自己发现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自己去解决问题,既能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了解题的能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灵活把握讨论动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讨论中既要放手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又要及时引导,总结归纳,形成共识;课堂讨论不能泛泛而谈,大家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应该有个结果。对讨论中有争执或学生尚未觉察的重要问题,教师要及时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把各种意见综合整理,得出结论,使大家形成共识,有放有收,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五、积极创设讨论氛围
课堂讨论应让学生处于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交流,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设一种民主的讨论氛围。发扬民主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关键。在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其他同学,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做到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对于正在讨论之中暂时还不明白的问题,不宜太早挑明,特别对差生要多为他们提供发言机会,让课堂人人都动口、动脑,全员参与,这样的讨论才富有生机。
综上所述,要使课堂讨论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我们教师既要有效选择讨论内容,精心设计议题,又要及时抓住讨论时机,灵活把握讨论动向,还要积极创设讨论氛围。只有在教师启、引、导的牵引下,让学生主动参与、探讨、大胆质疑,让课堂讨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生机盎然,充满生命活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