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文:《觉悟论》之十四(孟勇)【原创】
(2023-09-30 21:43:46)分类: 我的哲文 |
因此,无论是世界观还是价值观的形成,对于青年人来讲,即使学习条件再好,本人再刻苦努力地学习,也只能是教条和肤浅的,而不可能是成熟和深刻的,尤其是要求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正确认识一个如此庞大复杂的成人世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再说一下人在年轻时为什么不可能获得觉悟?
因为除了学习知识和实践需要的大量时间这两个不可能具备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天生的重要因素是年轻人不可能具备的,那就是对生命本身的切身感悟:正因为年轻,生命力正处于“天不怕地不怕”的最旺盛蓬勃的阶段,所以人在年轻时只会本能地展望未来和憧憬幸福,而不会想到死亡的,或者更准确地讲,就是压根没有死亡意识。即使是参加葬礼或者目睹了车祸、跳楼之类惨烈的死亡现场,也往往转头就忘,即:在潜意识里永远只是把自己定位在一个与己无关的旁观者的角色,认为死亡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很难唤醒死亡意识。如果说知识积累是觉悟的思想基础,那么死亡意识是觉悟的生命基础。死亡意识不是外加的而是内生的,是无法通过外部的学习获得的,只能通过自身的生命变化来感悟。即:疾病和衰老。年轻人只有在得了癌症之后才会猛然意识到原来自己也会死,而人过中年之后,才会恍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人生过半,岁月无多了。二者都会产生一个共同的意识:死亡并不遥远,就近在眼前。人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有可能会触发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开始将思考的矛头指向自己,而不再关注那些世俗的、表面的和无聊的东西。因为人的任何认知都是基于自身得到的,而不可能是基于他人。即: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来看待这个世界的。因此,所谓“知己”或者“相互理解”只不过就是有过相似人生经历的人,而不是阅读了相同书籍的人。书本上的知识从来不会直接成为人对世界的自我认识,必须要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感悟才能真正理解和转化。所以,这里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心智的成长,必然要经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尊重的自然规律,仅靠学习和读书是无法直接跨越的。人身体上的巨大变化会直接导致人思想上的明显变化,即:同一个人,在身体处于健康的和年轻的状态,与身体处于疾病的和衰老的状态,精神、思想和性格往往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充满人生智慧的中国人才会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个年轻时吝啬刻薄、睚眦必报的人,老了却可能变得仁慈宽厚,判若两人;一个年轻时吃喝嫖赌、胡作非为的人,老了却可能变得老实本分,遵纪守法。当然也有与之完全相反的人和一生都不变的人。但是人类在思想认识上的一般规律总是老年纠正和否定青年,正如美国牧师兰赛姆的墓志铭:“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