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文:《觉悟论》之十五(孟勇)【原创】
(2023-09-30 22:13:30)分类: 我的哲文 |
因此,任何学校和任何名师,都只能把年轻人培养成有文化有知识有教养有文明的年轻人,就是培养不出一个有觉悟的年轻人,要获得觉悟只能靠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自己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只能说人类作为物质,也是受自然规律所支配的,即:“觉悟之花”只能在人到中年之后才有可能开出来,这就如同植物的花期一样是自然规律,所以是没有理由的。觉悟的内容不是要认识自然世界,而是要认识人类世界,从而认识人性、自我和命运,这些全是由纯个人纯理性所构成的绝对抽象的东西,是无法从前人的经验即书本上学到的,因为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对自己的认识,人类历史上有的是青年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但就是没有青年思想家。别的家也许可以“年少成名”,但思想家都是也只能是“大器晚成”。但是人年轻时如果不学习,那是一辈子到死都觉悟不了的-----学习是觉悟的前提,但同时觉悟又需要岁月做催化剂。所以愚昧是非常难以摆脱和战胜的,这样一来(从小就开始的漫长的学习时间加上人到中年才有可能觉悟),人的大半辈子都注定只能在愚昧中度过,尤其是人在年轻时注定只能被愚昧蒙上双眼,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有幸走过这段看似美好阳光,实则黑暗凶险的人生阶段),从而注定做出无数蠢事、犯下无数错误。因此,青春时代注定会被辜负,大好年华注定要被浪费。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是每个人走向成熟都必须要付出的宝贵代价。因此,也没有什么可惋惜和哀叹的。如果你一定要惋惜年华似水,哀叹青春易逝,那么就请在你人生中这段身体最健康、精力最充沛的阶段,一定要奋发学习,不要因外界的种种无谓和无聊的诱惑而虚掷光阴,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在人到中年后收获觉悟。
因此,说青春美好更多的是指生命的美好,说孩子可爱更多的是指幼稚的可爱-----认为青年人就一定比中老年人进步,从而简单直接地把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即:无论成人世界多么腐败黑暗,不可救药,似乎只要还有孩子在,国家就有未来,民族就有希望,这是往自然科学生搬硬套来的,毫无逻辑和毫无根据的“社会进化论”以及文人式的文学想象,更是成年人的怯懦无能和推卸责任。事实上,无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还是青年的未来和孩子的希望,都在此时此刻每一个成年人的肩头,是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的成年世界是什么样子,年轻人的未来世界就是什么样子,世界的一切都是无缝衔接着的,所以,它不可能自动变好也不可能自动变坏。
综上所述,人小时候只是无知,在经历了社会化的成年之后,才会由无知“癌变”成愚昧,从而由一个无知的孩子蜕变成为一个既无知又野蛮的愚民。对于注定要被包裹在黑暗茧壳(愚昧)中的年轻人而言,唯一能够让自己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羽化破茧(获得觉悟)的方法,就是通过努力学习,先让自己从无知变成有知,因为有知是“完成羽化,破茧而出”(获得觉悟)的前提条件,即:一个有知的人不一定是有觉悟的人,但是,一个有觉悟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知的人。因此,年轻人不仅不能因为自己在这个人生阶段注定愚昧而放弃学习,反而要更加努力地学习才是。
动物的对立面是人类,愚昧的对立面就是文明,即:当人不再愚昧了,他就自然成为了一个文明人。但是,要想从一个文明人再进一步升华为一个智者,就要进一步获得觉悟。那么什么是觉悟呢?我的回答是:觉悟是无法准确而详细地定义出来的。因为觉悟本身就是天道,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觉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如果一定要给觉悟下个定义的话,那么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意识和人生价值的彻底觉醒,深刻感悟到自己是一个人,以及自觉地以一个人的标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度过自己的一生。如果再简单一点就是一句话:所谓觉悟就是认识了自己。苏东坡的两句名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讲的就是觉悟------认识他人易,认识自己难。要认识他人只需用你的耳朵和眼睛“听其言,观其行”就可以了,但是,要认识自己,用你的耳朵是听不见你的心声的,用你的眼睛是看不见你的相貌的。要看见庐山,首先要看见天地;要认识自己,首先要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