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文:《觉悟论》之四(孟勇)【原创】

(2023-09-30 04:53:28)
分类: 我的哲文
那么,为什么人在年轻时一定是愚昧的而不能获得觉悟?

因为觉悟的基础条件是知识(而且还必须是足够多的知识,否则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只能是片面的、零碎的、扭曲的、肤浅的和错误的,而假如我们对世界认识是错误的,那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这就和照镜子的原理是一样的-----没有镜子(没有知识),我们就完全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而哈哈镜(片面的知识)只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不真实的自己,只有镜子尽可能光滑平整(全面的知识),才能最大程度地看清自己),而学习知识的基础条件是时间,其次才是知识本身和教授知识的老师。时间和知识之间在量上的正比关系是相差悬殊的,每每学习到很少的一点知识,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这导致人在年轻时还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学习到足够多的知识。就算有你真学到了足够多的知识(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游戏和运动是人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的天性与本能,也就是说,孩子首先要的是吃好玩好运动好,享受到足够多的阳光与快乐,而不是学习好,如果一个人把人生的这一开始阶段全部用于学习知识,那么就算这个人能活下来也废了)也无法真正理解知识,只能先暂时记住它们,留待多年以后再慢慢理解和恍然大悟。为什么?不为什么,这就是自然规律,和大脑发育程度与智商高低都无关。再聪明的孩子也只是孩子,他们的聪明也只是些小聪明而不可能有大智慧。因为知识是外在的而智慧是内生的,所以,如果把智慧比作一个人,那么知识就是食物,人要吃很多的粮食才能长高一点点。这种知识与智慧在正比例的量上的巨大反差,加上前面所说的时间与知识在正比例的量上的巨大反差,这就造成了人的精神成长和思想觉悟注定是个非常缓慢的无法靠主观努力来拔苗助长的自然过程。即:人在年轻时无论多么勤奋好学和刻苦思考都注定是愚昧的,是不可能获得觉悟的。但这绝不能因此成为人在年轻时就可以弃学的理由,因为这正是你栽树(学习知识)的阶段,显然你不栽树是不可能收获果实(智慧之果)的------除非你决定让自己一辈子愚昧,再无觉醒的可能。

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觉悟需要学习知识,但这里的“学习知识”的终极目标,并不是要学习那些形形色色的具体的知识本身,而是要通过运用思考这一工具,对这些所学到和所积累起来的这些知识不断进行总结和分析,使这些“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智慧”。而智慧就是觉悟的另一种说法。因此,一个人真正学习到的知识,并不是书本上印着的那些文字,这些文字只是承载着知识内容的信息,要想把这些信息里的知识转变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除了对它们思考以外,还必须要实践,这个道理就如同我们与食物的关系一样,食物本身只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物质,这些物质之所以能够被我们称作食物,就是因为它们是我们身体细胞所需要的各类营养的载体,食物被我们吃进嘴里后的咀嚼和消化过程,就是提取和吸收食物里面的营养的过程。将其对应在上面所说的学习上,就是我们对书本上的信息进行思考和实践的过程,只读书却不思考和实践等于只吃饭却不消化,这样的人就是俗话所讲的“书呆子”,而这样的“书呆子”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多到一抓一大把。

思考只有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并同时落实在实践上,思考才能真正有所依附,而不是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经历各种成功与失败,才可能从大量的书本信息中学到一点真知灼见,然后再通过更多的阅读、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实践,一点点慢慢积累起这些真知灼见,并最终获得觉悟,形成自己的思想。显然,仅大量和长期的实践这一点就不是年轻人所具备的。

构成觉悟的知识体系必须是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的百科全书式的,其结构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和以社会科学为主体。这是因为自然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而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因此,认识自然是认识人类的基础,而认识人类又是认识自己的基础。所以,觉悟是现代人才可能有的事,而古人之所以必然是愚昧的而不可能是觉悟的,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古人的智商和今人是完全相同的),对人生和人性观察不透,而是因为古代西方文明的自然科学还很落后,而古代东方文明则干脆就没有自然科学-----古人不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不知道疾病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的。对于世界究竟是什么,古人没有现代化的认识工具(现代科学理论和现代科学器材),只能通过表面观察加主观想象,得出来各种穿凿附会的自以为是的“合理猜测”,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只有对自然科学的学习,才可以培养出正确的世界观。自然科学越发达,人的世界观才可能越正确。反之,古人把世界看作是神创造的,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神的意志,这种世界观的形成没有任何别的原因,就是自然科学不发达或者干脆没有。而这样蒙昧的世界观又自然会产生出了诸如“人祭人殉”、“君权神授”之类的黑暗的古代价值观------世界观是价值观的基础,没有世界观就不可能有价值观,价值观在基础层面上同时也是与世界观相互匹配的。但是,价值观既可以是感性的(低级的),也可以是理性的(高级的),高级的价值观必须要通过对社会科学的学习才能真正建立起来。说白了,即使是高学历的人,如果不学习正确的社会科学和现代文明,那么他一样可以是个价值观是非不分、黑白颠倒、野蛮落后的古代愚民。

社会科学就是对人类世界的理性认识。我们虽然是人类,但要真正想认识自己,是不能自己凭空认识自己的,而只能通过认识人类才能认识自己,不认识人类就不可能认识自己,他人是自己的镜子,我们只能是在因为要满足自己的利益而不得不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了解人性。人性是人类的物质本性,不了解人性就不能了解人类。人永远只存在于现实世界中,所以人性只能在现实世界中去寻找和了解,童话世界里只有天使,而天使长得再象人也不是人类。“人是利益动物”-----人不可能离开利益而在纯净的真空中活着,所以,欲望会自动驱使人去追逐利益,而人又是群居动物,每个人的利益都只能是来自社会和他人,又由于人性是自私贪婪更兼恶无底限的,而资源又永远是稀缺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永远都是建立在相互争夺的基础上的,“无私的人”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造神的谎言或者天堂的世界中,人与人相处是不可能摆脱利益纠缠的,无论开始有多好,只要相处久了就都会产生矛盾,矛盾的产生也总是因利益而起,而且关系越亲密,对利益就越敏感,因此也才有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说法,这里的“水”就是不含任何利益的意思;因此也才有了“他人即地狱”的说法。这里的“地狱”就是来自他人的各种伤害。由于所有人都是物质,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物质世界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即:人的一生除了疾病和死亡是人作为物质本身的宿命之外,其他所有的痛苦和悲剧都是由他人直接或者间接造成的(这里不涉及政治、法律和道德等利益上的因果关系)。

“人是利益动物,而人的利益只能存在于人群之中”这一点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人只要活着就永远不可能挣脱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利益网,大到人间的一切悲欢离合,小到人生的所有爱恨情仇,统统都是由他人引发的,而不是自己给自己创造出来的。因为只有他人才能给你带来利益上的增损,而你自己无法给自己创造利益,或者说你能给你自己创造的利益是微不足道的,人不接受他人的帮助是无法活下去的-----除非你是荒岛上的鲁滨逊。但鲁滨逊和那些“大公无私”的人一样,只活在文字和荧幕上。当他人给予你利益的时候,你会爱他;当他人剥夺你利益的时候,你会恨他-----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恨就这么简单。所以,你要想别人对你好就去帮助别人,给他实实在在的好处(利益),就这么简单,根本不需要学什么“口才学”、“人际关系学”,没人会在意你嘴上说什么-----取款机沉默无语,但所有人都围着它转。个人的思想性格复杂,但人群的运行逻辑简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