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广东廖增伟
广东廖增伟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99
  • 关注人气:4,8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国海水稻背后的故事(报告文学)/陈启文

(2021-03-09 15:45:38)
标签:

转载

转载

袁隆平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在水稻产量上创造了世界奇迹。本文以翔实的材料讲述了正在研发的水稻新品种“海水稻”的培育过程。海水稻首先被陈日胜发现并培育选种20年,袁隆平发现其价值之后,进行了规模化的科研、扩种及海外开拓。袁隆平团队在海水稻栽培上的探索与成果值得赞赏,中国以及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应该被公众关注。

 

中国海水稻背后的故事

陈启文

 

大海馈赠给人类的一份神秘礼物

 

这世上有无数神秘的存在,也有不少惊人的巧合。

曾记否,五十多年前,袁隆平和他的几位助手在天涯海角的沼泽里,戴着被烈日晒蔫了的草帽,踩着漫过膝盖的烂泥,手里拿着放大镜,在水蛇与蚂蟥穿梭的荒芜水草中寻找一个极其渺茫而又神秘的存在——花粉败育型野生稻。那时候,你甚至不知道这东西是不是真的存在。他们找了十多个春秋,终于在1970年的秋天找到了,袁隆平将其命名为“野败”。这为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第一个突破口。作为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追踪者,我曾一再感叹:“从几率看,‘野败’的发现几乎可称为一个无法复制的传奇,但‘野败’的基因却可以无限复制,这是科学的本质规律,具有可重复、可检验原则;这也是种子的本质规律,可复制、可繁衍、可以大面积推广传播。如今国内外的杂交水稻品种已经数不胜数,但大多数品种里都蕴含着‘野败’的血缘或基因。”

有人说,“野败”是上帝馈赠给人类的一份神秘礼物。

时隔十六年后,一个被遮蔽得太久的人物又发现了一粒被遮蔽得太久的种子。

陈日胜,如今也不一定有多少人知道他。1986年,陈日胜毕业于广东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广东海洋大学前身)。他攻读的不是水稻育种专业,而是林果专业,然而一个偶然的发现却让他从此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就在他毕业那年的11月份,他陪同老师罗文列教授到自己的老家遂溪县虎头坡海滩普查红树林资源。虎头坡位于与海南岛隔海相望的雷州半岛,东临湛江港,西临北部湾,海滨滩涂上除了疯长的咸水草,就是白花花的芦苇荡。穿过芦苇荡,泼泼洒洒的海水中长满了泼泼洒洒的红树林,每一片树叶上都迸溅着浪花。这也是最适合在盐碱滩上生长的植物。陈日胜正带着老师在芦苇荡中穿行,他的视线一直瞄着那片红树林,却被另一种事物突然挡了回来。一阵海风哗哗吹来,在荡开的芦苇丛中,他忽然感到有些异样,猛地一下站住,一双眼睛愣愣地看着:那是一株长得比人还高的野草,看上去就像芦苇,如果不是忽然被风吹开,你还真是难以把它和别的芦苇分开。而一旦分开了,你就发现,这绝不是芦苇,芦苇不会结出像稻禾一样的穗子。凭直觉,陈日胜猜测这可能是一种野生稻。可一连串的疑问又来了,谁又见过这比人还高的水稻呢?而成熟的稻穗是金黄色,这家伙的穗子却是青白色的。陈日胜好奇地把穗子掰了下来,突然感到有些棘手,那穗子顶上还长着一小撮寸把长的芒刺,看上去又有点像麦子。他把穗子剥开来一看,里边竟是红颜色的籽粒,密密麻麻的,像米粒又像麦粒。这家伙到底是什么植物呢?好在身边就是老师,陈日胜把它摘下来递给罗教授看。罗教授用随身带着的放大镜细细看了一阵,也是越看越觉得奇怪。不过,从果实上看,这应该是稻子,很可能是一种生长在海滩盐碱地里的野生水稻,而这株稻子还出现同时开花、结实、抽穗的奇异现象。

罗教授搓了搓满手的芒刺,冲陈日胜兴奋地说:“小子,你很可能发现了一个尚未被人发现的新物种!”

陈日胜当时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听说自己发现了一个新物种,激动得一下子跳了起来。每一个科学发现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李四光有一句名言:“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但陈日胜又感到非常奇怪,这海湾盐碱滩上怎么能长水稻啊?罗教授若有所思地说:“中国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众多的野生稻品种,只不过还没被发现罢了。而这种海滩上的野生稻非常珍贵,你既然发现了它,一定要设法把它保护好,说不定能培育出一种能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水稻呢。”

陈日胜感觉心头猛地一沉,这个担子实在太重了啊。

罗教授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又语重心长地说:“别人可能做不到,你陈日胜肯定可以!”

陈日胜把老师的叮嘱当作“一份特殊的作业”,他也由此陷入了“一种特殊的命运”。

如果说“野败”是上帝馈赠给人类的一份神秘礼物,那么海水野生稻则是大海馈赠给人类的一份神秘礼物。那时候,袁隆平研发出来的杂交水稻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也成了农学界楷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袁隆平就是用一棵野草(野败)多养活了几亿中国人,陈日胜也想通过一棵野草再养活几亿中国人。而眼下,最要紧的是如何把这野生稻的种子保存下来。而种子的保存不同于其他东西,种子是活的,保存种子的最佳方式就是播种,让它活下去,一茬一茬地繁衍子孙后代。当年,陈日胜小心翼翼地收下了这株野生稻的五百多粒种子,从1987年开始,他便选择虎头坡的这片滩涂作为自己的第一块育种试验田,开始年复一年的播种、选种。那时候,对这种在海边滩涂生长的野生稻还没有正式命名,陈日胜随口称之为海水稻,由于这种子是1986年发现的,他便将其命名为“海稻86”品系。

海水稻一年一熟,育种周期漫长。陈日胜一边自学水稻专业育种技术,一边进行田间试验。选育种子,第一阶段是普选,拣穗子大的、果实多的、结实饱满的选。1987年开春,这是陈日胜将野生海水稻转为栽培稻的第一个春天。他模拟野生海水稻原本的生长环境,在潮起潮落的地方播种。到了秋天,别的稻子早已抽穗扬花了,海水稻长到了两米多高,那穗子却迟迟抽不出来。这是怎么了?陈日胜急得踩着田埂团团转,秋日的阳光连同他焦灼的目光一起扑满了稻田,那田埂都被他的一双赤脚板踩烂了。夜里,他就搭个帐篷守在稻田边,海水稻在他的梦中焦灼地生长。到了9月下旬,别的稻子都已收割了,海水稻才开始陆陆续续抽穗。这来自同一株稻子的种子,却又像俗话说的那样,“一娘生九子,个个不一样”,它们有的是急性子,有的是慢性子,有的不紧不慢,这参差不齐的稻穗让陈日胜前前后后收割了三个多月。在这漫长收割的过程中,他也初步摸索出海水稻的生长期。他在这年播种的海水稻中选择了优良单株51株,在1988年又开始分月播种试验,又选择了15个优良株系在1989年播种。这样年复一年地筛选,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五个年头,到1991年,他选择了10个株型高、结实饱满、成熟期一致的10个株系,收获七八斤种子,这也是他选育的第一批性态比较稳定的海水稻试验品种。

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转眼就已年届而立,那一副书生模样的脸孔早已变得粗粝而黢黑,看上去就像一个稻农了。而海水稻个儿长得那么高,产量却一直很低,哪怕风调雨顺的年景,亩产只有一百来斤。这么低的收成,陈日胜都不好意思说出口,更不用说在大田里推广播种了。陈日胜在这稻田里只有投入,没有收入,他的收入只能靠别的营生,这些年来他什么都干过,对自己的身份,他自己都说不清楚了,就像这棵芦苇不像芦苇、稻子不像稻子、麦子不像麦子的奇怪植物,不伦不类,说起来还挺好笑:“在一些朋友眼中,我是种树的,湛江、桂林、云浮等城市的许多行道树都是我承包栽种的;在另一些人眼中,我又是个修桥梁的,我接手过深圳的一个立交桥工程;在村民眼中,我是个种经济作物的,我承包过一片檀香林并加工檀香茶;在北京人眼中,我又是个卖石头的,我在高碑店开过一家奇石店,那都是我从盐碱地捡来的奇形怪状的石头;在鱼贩子眼里,我还是个养鱼的,我承包过鱼塘;在我女儿的眼中,我就是个失败的生意人,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有时候还四处躲债,哈哈哈……”

这是一个豁达而快乐的汉子,透过那一口广东腔的普通话,你会发现他天生就有一种苦中作乐的性格,若没有这样的性格,你难以想象他会数十年如一日把这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海水稻种下来。而他的恩师罗文列教授对他的评价只有三个字:“耐性好!”他就像一株无人问津的野生海水稻,耐盐碱、耐日晒、耐海淹,一直在日晒雨淋、潮来汐去的海滩上兀自生长着,也可以说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这么多年来,从1987年到2011年,陈日胜的海水稻育种一直是单干模式,而这么长时间的投入,他全靠多种经营来维持。到了2011年,他卖掉在桂林承包的一片桉树林和鱼塘,在家乡组建了虎头坡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社长。这也是中国第一家海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一次投入,一下就耗尽陈日胜多年的积蓄,还背上了近两百万元债务。为了海水稻,他几乎是连身家性命都豁出来了。他敢于豁出来,也是因为有了几分底气。这么多年的摸索,他把海水稻这个物种一代一代繁衍下来了,只要能把产量提高到常规水稻的水平,他觉得就可以进一步扩大播种面积了。而他的目标,是从事海水稻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随着合作社的成立,一个被遮蔽了二十多年的种稻人连同那被遮蔽的海水稻终于进入了外界的视线,随即引起一片惊呼。很多人还是头一回听说海水稻,又想当然地认为陈日胜是在海水中种水稻,这还真是神了。除了莫名的惊诧,也有一些人发现了商机,纷纷找上门来。就在合作社成立的当年冬天,一家日本种业公司的代表找到陈日胜。陈日胜正在地里忙活呢,北部湾的冬天还是大热天,陈日胜一张脸被汗水浸得油光光的,脸黑,汗也是黑汗。那日本人却是西装革履,一副绅士派头。此人是个中国通,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对陈日胜很礼貌也很有诚意,不过,他提出与陈日胜合作开发海水稻,所有的研发资金都由日方出,但条件是请他带着海水稻的种子赴日搞研究。当他说出给陈日胜的待遇时,陈日胜吃惊地看了对方一眼。简直不敢相信,日本人竟然如此慷慨大方。这么说吧,若是他去日本干一年,在国内就可以吃一辈子了。但他却一口回绝了。是的,这野生海水稻是他发现的,但这是中国的种质资源,他从未把它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若是去外国搞研究,那成果就变成人家的专利了。

……选读结束,更多内容:《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年第1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