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强随笔:《“雅颂”碰上“桃花运”》
(2023-01-06 18:45:44)
标签:
创作谈 |
分类: 文学 |
“雅颂”碰上“桃花运”
曾德强
《巨变》的创作是完成一项任务,原本协议约定是由对方负责出版的,我只帮助联系出版事宜即可。完稿之后,《安康日报.文化周末》于2021年5月14日开始全文连载(2022年5月13日连载完毕)。我在转发连载之一后,就被朋友圈里的一位贵人——西安出版社领导发现,询问作品完成没有,说省委宣传部正在补充征集“记录小康工程”作品,可以申报参加国家出版基金专项项目。对于正准备联系出版的作品来说,这当然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于是,我将作品电子版全文提供给西安出版社,并积极配合出版社主导的申报工作。其“项目优势”如此陈述:……对“麻雀”的解剖及非虚构呈现,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典型样本和缩影,对世界减贫事业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不知何故,这次申报的专项作品一直未见网上公示评选信息,石沉大海了。入冬后我曾询问出版社,领导的回复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即使入选不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也不要紧,出版社决定出版这部书稿。
交上“桃花运”了!这就意味着,既不需要我花费时间和精力联系出版事宜,也不需要甲方花费书号、印刷等费用。的确是这样,我只通过微信与出版社签订出版协议,没跑一趟路,没花一分钱,书稿就变成像模像样的图书了,还意外地获得一笔稿费。虽然稿酬标准不是很高,但是出版社表示这个稿酬标准跟付给著名学者肖云儒的一样,我一时真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呵呵!
在幸运之神降临到我的头上时,我的头脑没被冲昏。不管别人如何评论(往往不乏溢美之词),我清楚地知道自己作品存在的不足。由于脱贫攻坚是人所共知的重大政治题材,作品没有什么新鲜感、神秘感;由于笔墨重点是全面纪事而非微观写人,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显得缺乏;由于采访和写作时间仓促,书稿未能经过必要沉淀和仔细打磨,稍显粗粝;由于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功力所限,未能将“信史”与文学完美地统一起来,成就了一部时代“信史”、地域“信史”,而未能同时使其成为一部人见人爱的文学作品。因此,此书的“意外出版”应该归结于幸运之神的垂青和眷顾,而不是这部作品本身有什么了不起。
机遇像一个俏丽的姑娘继续光顾着这部作品,只是“桃花”的季节短暂,装点春天之后不能再装点夏天。
先是西安出版社推荐参加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我清楚这作品有几斤几两,入围的可能性极小,但是好意不可违逆,便积极配合填写了推荐表。结果是:在《文艺报》和中国作家网公布的申报作品名单里,我从338篇(部)报告文学中瞅到《巨变》之后,再也未现“芳容”了。
接着是市文联推荐申报中宣部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图书)。虽然觉得几乎没有可能性,但仍然想着好意不可违逆,配合填了表,送去几本《巨变》。结果仍是榜上无名。
再下来是经市人大常委会、市委组织部推荐后,省委组织部将《巨变》推荐参加中组部“党员教育培训教材第六届全国展示交流活动”。时至年底,仍无音讯。
这些结果都是我预料之中的,因而内心十分平静,但也不是没有泛起过思考的波澜。如果把这部作品比喻为待字闺中的姑娘,不是没人介绍对象,而是机会多多,且均为高贵不俗的“俊郎”、“才子”,只是由于本身条件不佳或“不对胃口”而最终没有“喜结良缘”。
“桃花运”来复运去,实力不足能怨谁?创作出真正文质兼美的精品佳作才是根本,才有竞争力啊!
2022年,我的文学创作可圈可点者不多,觉得“雅颂”交上“桃花运” 之后又遭遇“挫折”之事对同道多少有一点启示和借鉴,就晒出来权作交流。
(《安康日报.文化周末》2023年1月6日刊载时有删节,标题改为《走上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