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志轩评曾德强《巨变》:《从“淋雨的翅膀”到腾飞的紫阳》
(2022-08-27 19:53:24)
标签:
评论《巨变》 |
分类: 文学 |
从“淋雨的翅膀”到腾飞的紫阳
——曾德强《巨变——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简评
谭志轩
《巨变——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2021年由西安出版社出版,20余万字。它是曾德强先生的一部全面、真实、立体化展现陕西紫阳县脱贫攻坚战的报告文学,讲述了“一场2204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民战争”,全方位呈现出紫阳县“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变革历程,是一部体大思精的上乘佳作。
真:一部可资借鉴的“信史”
报告文学体裁的典型特征在于取材客观真实,《巨变——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全景式地呈现了紫阳县脱贫攻坚战所经历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一组组数据、一个个脱贫事件,均是这部报告文学作品真实性的体现。《辉煌的成就》中列举了全县脱贫攻坚战所取得的震古烁今的显著成绩:13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紫阳县财政总投资94.157亿元、茶叶种植面积25万亩、培育85个现代农业园区、成立530个专业合作社、建成138个镇村电商服务站点,搬迁群众19291户64168人等等,这一组组数据不仅仅是紫阳县脱贫成绩的“量化”,更是作者实地调查、走访实践所获取的真实素材,直观地展现了这场脱贫攻坚战所取得的恢弘成就。这些抽象的数据背后是无数人夜以继日、艰苦奋战的结果,有仁和社区安置房的建设、蒿坪镇的毛绒玩具厂、茶叶产业的一体化发展、苏陕协作的多措并举,还有陈威强、罗孝明、赵功习等为紫阳脱贫战役的胜利做出贡献的一批能人。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视野遍及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保障等各个领域,真实地记录了在这片群山之间发生的荡气回肠的故事,全方位展现了紫阳县是如何从一个“先天性‘体弱’,又患有‘疑难杂症’”的深度贫困县,蜕变成现如今成功实现脱贫摘帽、当地百姓生活蒸蒸日上的壮阔图景。这部作品是紫阳脱贫攻坚战的一部“史志”,能够对紫阳县以及陕南地区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是一部珍贵的“信史”。
艰:一场所向披靡的“战役”
从文本的书写内容来看,《巨变——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全面讲述了紫阳县发生巨变的整个过程。作为一名读者,切实感受到这场脱贫战役所经历的艰辛与苦难,也被这一克服了千难万险的变迁史所震撼。首先是巨变发生之前,书中提到,历史上的陕南地区“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受自然灾害、战争、瘟疫等影响,紫阳地区人口稀少,地瘠民贫,再加上“叫花子型”的县财政,紫阳县要想摆脱贫困确实是难上加难。面对内外交困的处境,这场巨变如何发生呢?2015年12月,紫阳县召开了脱贫攻坚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安排部署了“十三五”脱贫攻坚决胜工作,确保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场脱贫攻坚的大决战宣告开始。面对这场“难于上青天”的战役,紫阳县成立专门机构,提出一系列相关要求和保障措施,例如“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要求、“三个一”包抓机制、“四级攻坚体系”,“八办三组五保障”等,全县上下众志成城,倾尽全力投身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例如《仁和社区,那场空前的大决战》记录了仁和社区从1000多户的半拉子工程到全县1302户贫困户实现新房交接的过程,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各级单位协调配合、呕心沥血,仅用13天就打赢了这场易地扶贫搬迁的战役,啃下了这块全省最难的“硬骨头”。在整场扶贫战役中,紫阳县完成了无数个类似于仁和社区这样的艰巨任务,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难题,这场“巨变”就是在这样数不胜数的日夜奋战中悄然发生的。经历了血与火的战役,紫阳县终于完成了亘古未有的巨变,正如书中写到:“仿佛一夜之间,天翻地覆,阳光普照,境纳千祥,青壮乐业,老幼舒畅。”这部作品围绕着“巨变”这个中心话题,全方位展现了紫阳县这片土地如何实现这场“巨变”,从这场战役伊始、到攻克一个个据点向前迈进,呈现出一部恢弘壮丽的战斗史诗。
宏:一幅精美绝伦的“宏图”
脱贫攻坚这项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政策发布、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要想把这些宏大而又琐碎的内容编排在一部作品里并非易事。而《巨变——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在结构编排上非常精致协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副精美绝伦的“宏图”。从全书的整体结构来看,这部作品正文部分由12章构成,第一章“沉重与惊喜”总论这场巨变从艰难的起步到政策的落实,再到所获得的成就和最后的荣誉,之后的内容都是分述,从记事和记人两个方面来述说这场巨变是如何发生的。第二章至第十章以叙事为主,主要记录在这场脱贫攻坚战期间发生的一个个鲜活的真实事件,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将焦点聚集在具体的人身上,以脱贫干部和贫困户中的先进典型为中心,记录这些脱贫英雄的奋斗史,整部作品的整体框架协调而又精巧。从文本内容编排来看,这部作品围绕着四大“巨变”徐徐展开,一是生态和谐的安居之变,例如《干部是监督员,更是服务员》、《现实的“天堂”》等篇主要记述紫阳县的移民搬迁工程;二是多业联动的增收之变,包括《蒿坪生出全市第一只“公仔”》、《民企同唱“爱的奉献”》等篇聚焦产业扶贫带动村民就业实现增收;三是惠民关爱的保障之变,《青中村兴起的不仅是产业》、《“五个一机制”和“五师共管”》、《让幼苗都享有阳光雨露》等篇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保障、教育扶贫等,关注民生问题,让各类惠民政策精准落实;四是自立自强的精神之变,《让大办红白喜事成为往事》、《在搬迁社区种文化》等篇记叙紫阳县文化扶贫的种种举措。可见,整部作品的内容关注到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各个层面,面对体量宏大的文本内容,作者分类编排,多而不杂,繁而不乱,井然有序,可谓是一幅精美绝伦的“宏图”。
精:一支超超玄箸的“妙笔”
报告文学在于客观真实地记录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巨变——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其秘诀之一在于其精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在于文章标题的选取,例如第三章的章节标题《“梦工厂”在身旁》,这一章的四篇文章主要围绕紫阳县的产业脱贫展开,毛绒玩具厂的成立使得老百姓在当地可实现就近就业,成为了广大居民身旁的“梦工厂”,这也是能够实现老百姓增收致富之梦的工厂,饱含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再例如第四章的标题《“毛细血管”与“先行官”》,毛细血管是血管的最末端,分布于全身各个器官组织帮助人体进行物质交换,作者用“毛细血管”比喻村道交通,形象生动,准确而完美地诠释了乡村公路对于一个地区脱贫发展的重大意义,“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还有《给你一把“金钥匙”》,文中说:“在纳西族神话传说中,钥匙是取材和战胜艰难险阻的法宝,只有大家最崇敬、最信任的人,才能传承钥匙,得到美好的祝福。”生活中也常以金钥匙象征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窍门,在脱贫这个难题上,知识和技能就是打开致富路的“金钥匙”,紫阳县把这些“金钥匙”交给每个贫困户和普通劳动者,帮助他们用这一法宝打开脱贫增收的大门。作品中诸如此类的比拟式标题还有很多,例如“一龙带九蛟”、“红娘”和“保姆”等等,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文学性,这篇报告文学不仅仅是“作报告”,更是讲故事、诉真情,作为读者能够从这些精心打磨的语言中看到作者手中紧握的那支超超玄箸的“妙笔”。
善——一曲感心动耳的“弦歌”
作者在后记中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新年贺词中的一句话:“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坎坷波折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的勇敢坚毅的品格,只有经历过困难艰险的打磨才能像块玉石一样琢磨成器,显示出非凡的美丽。《巨变——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向我们展现的这场巨变,实质上是紫阳人民勇于抗争、顽强拼搏的坚毅品格,其作品的内核是真、善、美人性精神的抒发。在紫阳县的这场巨变中,有第一书记肖宝与镇村干部夜以继日的并肩作战,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将青春之歌谱写在小河村这片土地上;还有紫阳县汉王镇汉城村贫困户张进和妻子陈世琴,这对残疾人夫妇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他们修养猪场、卖藕、卖茶,靠着自身“滴水穿石的韧劲”成为周围人羡慕的家庭。还有以心换心好“姑娘”张小红、贤妻良母好婆婆王代新、半体瘫痪靠键盘致富的陈辉耀……作品抒写了一个个帮扶干部和困难群体和这大山里恶劣的自然条件苦苦斗争的故事,他们乘势而上、艰苦奋斗,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造就了这一“全球减贫最佳案例”。这场翻天覆地的斗争史,是无数人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而不懈奋斗共同抒写的篇章。如今,紫阳县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它“必将彪炳史册,为后世子孙铭记、传唱。”
这部作品就像一曲感心动耳的“弦歌”,带我们看到“淋雨的翅膀”如何成为如今腾飞的紫阳,更体验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
(《安康日报.文化周末》2022年8月26日发表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