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龙田评曾德强《巨变》:《丰碑》
(2022-08-29 20:46:35)
标签:
评论《巨变》 |
分类: 文学 |
丰碑
——读曾德强《巨变——紫阳脱贫攻坚记事》
周龙田
实现全民脱贫、全社会小康是中国的一项国家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脱贫攻坚”的计划,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努力,艰苦奋斗,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21年实现全民脱贫,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不仅仅是中国大地上许多贫困人口生活质量的改善,更是生存质量和精神价值的重塑。“脱贫攻坚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境界的双重提升,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双重变革,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双重保障,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双重实现。”五年过去了,中国各级政府,干部民众同心同德,克服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实现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目标。这样的历史巨变,为人类提供了中国脱贫的巨大成就,蕴含着多重世界性意涵,其探索与实践为解决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思路、中国方案、中国模式,贡献了中国智慧。
文学的力量就来自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对伟大时代巨变的真切书写,对普通民众的人道关怀。曾德强的《巨变》采用纪实的手法,真实地叙述了陕西紫阳县在这一历史巨变中,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与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狭隘保守的生活理念、相当原始的生存方式进行改革的故事。这其中有无数人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克服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甚至一些人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终实现了紫阳县攻坚脱贫的目标。因此,此书是记载紫阳县党政干部和民众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一座丰碑,是对中国扶贫经验和中国精神的讲述。
《巨变》确实是一部全面、真实、立体化展现陕西省紫阳县脱贫攻坚战的现实画卷。我虽被“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宇宙第一修脚帝国”这些词语震撼了。但是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脱贫攻坚计划宏大艰巨的目标。紫阳县是深度贫困区。2014年全县贫困人口达到总人口的37.91%。确实是“量大,面广、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巨变》就真实的告诉了我们紫阳县党政干部和民众创造的这个伟大的变化。过去,我们以为,扶贫就是让贫困农民吃饱穿暖,住上新房子。曾德强的《巨变》改变了我们的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扶贫故事。他从农村脱贫现状、住房、工作、交通、企业培育解决农民就业、利用电商进行产品销售、农村医疗卫生、民风民俗建设、上下级帮扶、先进人物(干部和农民)方面,全方位的叙述了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就,实现了紫阳县农村农民从生活到精神的历史巨变,彻底的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而这其中“电商联通大世界”对农村脱贫攻坚意义巨大。中国农村脱贫之路还是要立足农村自然资源开发和传统农产品的生产。房屋使农民有了安身之所;道路交通是基础设施,对农民生活生产运输不能缺少;引进外来企业有许多自身限制;楼上住房楼下工厂固然美好……但是立足农民自身生存条件,发挥农村优势,改变生存方式,获得永久性的改变,还要立足农村,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必须借助现代商业社会观念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那么做好做大生产是关键。因为农家产品自然特色和地域优势别人无法取代,农民也有能力进行生产,这才是改变农村贫穷的根本措施。电商就是让农村农产品流动起来,销售到全国各地的好方法。这不仅能提高农民的收入,还可以开发附加值高的产品。更主要的是农民养成现代社会商品贸易的经验和能力,为农民长久的生存提供帮助。这比给农民找一个临时性的工作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宏观叙事是建立在微观的基础上。如果说《巨变》中,从宏观角度,叙述了脱贫攻坚的任务艰巨,意义的深远。那么,从微观上来讲,《巨变》叙述了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一个个令人心情澎湃的小故事。实现脱贫攻坚美好目标的是人,是无数个干部和农民,他们是历史巨变的主人,他们的功劳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在脱贫攻坚中,首先是干部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时代使命感、无私奉献精神。一些干部忘我工作,积劳成疾,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我更看重的是干部的执政能力问题。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干部是一个关键。他们的能力、行为、境界、追求无疑具有示范效应。秦宗道是一位有担当有作为的好干部。敢于面对农村各种群体矛盾,化解各种难题是改变农村人心和道德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保证。它既能做到以情动人,又能实事求是解决实际问题。搬掉了镇上街道扩建、道路拓宽的地钉子户。这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他谋划的是农村扶贫攻坚的持续发展问题。他要把蒿坪镇建成“生态环境优美,富硒产业聚集,田园新城引领,康养休闲配套”的特色小镇。这是真正的扶贫扶志,是培养农民具有自主“造血”功能,是长远大计。移植外来的企业固然能解决农民生活困难,但受惠者有限。发掘本地资源,引进外来发展理念,开辟新的生产生存方式是改变农村发展道路的根本举措。他的这些作为体现了某种前瞻性问题,思考着扶贫攻坚之后的持续发展问题。即随后开展的乡村振兴问题。他想的是“后移民时代大片农村土地谁来种?怎么种?后务工时代广大农民如何就近就业增收的难题;后脱贫时代乡村如何持续振兴的难题”。这样的干部才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农村的新人,带头人。
脱贫攻坚的主体是农民,改变他们艰难困苦的生活现状,激发他们身上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开创新生的能力市脱贫攻坚的目的。紫阳县许许多多的农民不向命运低头,依靠自己的双手坚韧顽强的抗争,创造力许多脱贫故事。他们能够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靠的是什么?有党的政策的支持,有干部的帮扶,有许多外来技术人员的搭桥,有许多热爱家乡的老板资助,有自己的永不屈服的艰苦创业等等。但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像陈德秀这样的农村女性,在极端艰难的生活中,支持自己的三个孩子读书,最终培养出了三个大学生,真正地改变了自己家庭的命运,诠释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张进,夫妻二人都是残疾人,真正的深度贫困户。可他不愿当贫困户,不愿意指望党和政府的扶持,他要自己脱贫。他的底气来自哪里?来自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来自坚强不屈、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来自创造新生活的灵活头脑。他自学畜牧兽医学,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兽医,维持了日常生活的温饱。脱贫攻坚开始,他不等不靠,因为夫妻二人下肢残疾,就充分利用双手,先是种茶,让妻女过上好一点的生活。然后养猪,利用自己的兽医知识,把猪养得又肥又胖,经济效益可观。但是养猪的粪便产生了环境污染。为了解决污染问题,他选择种植莲藕,把养猪产生的粪便,经过化粪池引入种植莲藕的水田,生产出肥壮的优质莲藕。实现了养猪种植莲藕生产的循环发展。成为人人羡慕的富裕户。张进的故事,印证了“扶贫扶志”的方向是多么的重要。
激发农民内在改变命运的力量,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自力更生开拓创新,才能真正地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农民的创造性是无法估量的。这就是中国脱贫攻坚提供给世界的中国力量。
(周龙田:安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